阵发性窦性心动过速是成人窦性心律频率超100次/分钟且呈阵发性发作的心律失常,发病机制与年龄、性别、生活方式、病史等有关,临床表现有症状和体征表现,诊断靠心电图等,需与室上性心动过速等鉴别,治疗以非药物干预为主,特殊人群如儿童、老年患者有各自注意事项。
发病机制相关因素
年龄方面:不同年龄段人群发生阵发性窦性心动过速的机制可能有所不同。儿童和青少年的心脏传导系统尚在发育中,一些生理因素如运动、情绪激动等可能更易诱发窦性心动过速。例如,青春期的孩子在剧烈运动后,可能因交感神经兴奋等因素导致窦性心律短暂增快,若呈阵发性发作则可能属于阵发性窦性心动过速范畴。而老年人的心脏结构和功能可能发生退行性变化,基础心脏疾病的发生率相对较高,如冠心病、心肌病等,这些基础疾病可能会影响心脏的电生理活动,使得在一些诱因下更容易出现阵发性窦性心动过速。
性别方面:一般来说,在没有明显基础疾病差异的情况下,男女发生阵发性窦性心动过速的机制差异不大,但在某些特定情况下可能有所不同。例如,女性在月经周期、妊娠期等特殊生理阶段,体内激素水平的变化可能会影响自主神经功能,从而影响窦性心律的频率。在月经前期,女性体内雌激素和孕激素水平波动较大,可能导致自主神经调节失衡,增加阵发性窦性心动过速的发生风险。
生活方式方面:长期的不良生活方式是诱发阵发性窦性心动过速的重要因素。过度吸烟、酗酒会对心脏产生不良影响。烟草中的尼古丁等成分会刺激交感神经,使心率加快;酒精会影响心肌的正常功能,干扰心脏的电传导。长期精神压力过大,如长期处于高强度的工作压力下、精神长期高度紧张等,会导致交感神经持续兴奋,释放过多的儿茶酚胺类物质,引起窦性心律增快,进而可能引发阵发性窦性心动过速。另外,缺乏运动的人群,心脏功能相对较弱,心肺耐力较差,在进行一些轻微活动时也可能出现心率较快的情况,若这种情况呈阵发性发作,就需要考虑阵发性窦性心动过速的可能。
病史方面:有基础心脏疾病的患者更容易出现阵发性窦性心动过速。例如,患有冠心病的患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会导致心肌供血不足,心肌细胞的电活动不稳定,容易发生心律失常。当心肌缺血时,交感神经会反射性兴奋,引起窦性心律增快,从而可能出现阵发性窦性心动过速。患有甲状腺功能亢进的患者,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会加速机体的代谢,增加心脏的负担,使心率加快,若甲状腺功能亢进未得到良好控制,就容易出现阵发性窦性心动过速。此外,有心肌病病史的患者,心肌的结构和功能已经受损,心脏的电生理特性发生改变,也更容易发生阵发性窦性心动过速。
临床表现
症状表现:患者可能会感到心悸,即自己能明显感觉到心脏跳动的不适感。有的患者还可能出现胸闷、气短的症状,尤其是在活动后这些症状可能会加重。如果阵发性窦性心动过速发作较为频繁或持续时间较长,部分患者可能会出现头晕、乏力等症状,这是因为心率过快影响了心脏的泵血功能,导致心输出量减少,脑部供血不足引起的。
体征表现:医生进行体格检查时,可发现心率加快,成人通常超过100次/分钟,且心律整齐,因为是窦性心律,所以心律是规整的。
诊断方法
心电图检查:这是诊断阵发性窦性心动过速的重要手段。心电图上可以显示窦性P波,P波形态符合窦性心律的特点,P-R间期大于0.12秒,心率超过100次/分钟,且呈阵发性发作的特点,即心电图上会有正常窦性心律频率(60-100次/分钟)与阵发性增快的心率交替出现的表现。
动态心电图监测(Holter):对于一些阵发性发作不频繁的患者,普通心电图可能无法捕捉到发作时的心电图表现,此时动态心电图监测就有重要价值。它可以连续记录24小时甚至更长时间的心电图,能够发现间歇性发作的阵发性窦性心动过速,明确心率变化的规律以及发作与缓解的时间等情况。
鉴别诊断
与室上性心动过速鉴别:室上性心动过速的心电图表现与阵发性窦性心动过速有相似之处,但也有不同。室上性心动过速的心率通常更快,多在150-250次/分钟,而且P波形态可能不太典型,往往难以辨认。通过仔细分析心电图上P波的形态、位置以及RR间期等特征,可以进行鉴别。例如,室上性心动过速时的P波可能埋藏在QRS波群中或位于QRS波群之后等不典型位置,而阵发性窦性心动过速的P波是清晰可见的窦性P波形态。
与心房扑动鉴别:心房扑动的心电图有特定的表现,如呈现规律的锯齿状F波,房室传导比例可呈2:1、4:1等不同比例,心率通常在250次/分钟左右(取决于房室传导比例),与阵发性窦性心动过速的心率特点不同,通过心电图的这些特征可以进行鉴别。
治疗原则(非药物干预为主)
去除诱因:对于由生活方式因素引起的阵发性窦性心动过速,首先要去除诱因。比如,让患者避免过度吸烟、酗酒,保持良好的心态,减轻精神压力,适当增加运动等。对于因基础疾病引起的阵发性窦性心动过速,要积极治疗基础疾病。例如,对于甲状腺功能亢进患者,要通过药物等方法控制甲状腺激素水平;对于冠心病患者,要改善心肌供血等。
呼吸调节法:指导患者进行深呼吸调节。让患者缓慢地吸气,使腹部隆起,然后缓慢地呼气,尽量延长呼气时间,通过这种呼吸方式可以刺激迷走神经,从而减慢心率。一般来说,每分钟呼吸6-8次左右,每次深呼吸持续10-15秒左右,可反复进行,有助于终止阵发性窦性心动过速的发作或缓解症状。
压迫颈动脉窦法:对于成人患者,可以尝试压迫颈动脉窦来减慢心率,但要注意操作的安全性和规范性。患者取仰卧位,头偏向一侧,医生用手指按压一侧颈动脉窦,力度要适中,每次按压时间不超过10-15秒,如果一次按压没有效果,间隔数秒后再按压另一侧,注意不要同时按压两侧颈动脉窦,以免引起脑供血不足。儿童患者由于颈动脉窦较敏感且解剖结构不同,一般不采用这种方法,以免发生危险。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儿童患者:儿童阵发性窦性心动过速的诱因可能与玩耍过度兴奋、发热等有关。在治疗时,非药物干预更为重要。要注意安抚儿童情绪,避免过度哭闹和剧烈运动。如果是因发热引起的窦性心动过速,要积极处理发热情况,可采用物理降温等安全的方法,如用温水擦拭儿童的额头、腋窝、腹股沟等部位进行降温。同时,要密切观察儿童的心率变化以及一般情况,如精神状态、呼吸等,因为儿童的心脏代偿功能相对较弱,心率过快可能对其生长发育产生影响。
老年患者:老年患者发生阵发性窦性心动过速时,要特别注意其基础疾病的情况。由于老年人多有基础心脏疾病或其他慢性疾病,在治疗诱因时要更加谨慎。例如,在去除吸烟、酗酒等诱因时,要考虑老年人的依从性等问题,耐心劝导老年人戒烟限酒。在进行呼吸调节法等非药物干预时,要关注老年人的身体状况,避免因体位变化等引起摔倒等意外情况。同时,要密切监测老年人的心率、血压等指标,因为老年人的心脏功能和血压调节功能相对较弱,心率过快可能导致血压波动等不良后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