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常见疾病包括新生儿窒息(出生后不能建立正常自主呼吸致相关异常)、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围生期因素致脑损伤分轻中重三度)、新生儿黄疸(胆红素代谢异常致皮肤等黄染分生理和病理)、新生儿肺炎(新生儿期感染或非感染致肺部炎症分吸入性和感染性)、新生儿败血症(病原体侵入致全身性炎症反应早期症状不典型)、新生儿破伤风(破伤风梭状杆菌经脐部侵入致骨骼肌强直性痉挛等)、新生儿低血糖(全血血糖低于一定值,多见于特定人群)、新生儿寒冷损伤综合征(寒冷等致低体温和多器官功能损伤,有低体温和皮肤硬肿表现),家长需密切关注新生儿情况,孕期保健、分娩无菌操作、出生后保暖喂养清洁脐部可降低疾病风险。
病因:胎儿在宫内缺氧迫近临产时加重,分娩过程中呼吸循环发生障碍,产前胎儿窘迫及吸入羊水、黏液致呼吸道阻塞等。
表现:胎儿娩出后面部与全身皮肤青紫色或皮肤苍白,口唇暗紫,呼吸浅表、不规律或无呼吸或仅有喘息样微弱呼吸,心跳规则、心率80-120次/分钟且有力,或心跳不规则、心率<80次/分钟且弱等。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
定义:是各种围生期因素引起的缺氧和脑血流减少或暂停而导致胎儿和新生儿的脑损伤。
病因:主要为围生期窒息,其次为出生后呼吸暂停、严重肺炎、心脏病变及大量失血或贫血等。
表现:根据病情轻重可分为轻、中、重三度。轻度表现为兴奋、激惹,肢体及下颏颤动,拥抱反射活跃,肌张力正常,呼吸平稳,前囟平,一般不出现惊厥,预后好;中度表现为嗜睡、反应迟钝,肌张力减低,肢体自发动作减少,可出现惊厥,前囟张力正常或稍高,拥抱、吸吮反射减弱,常有呼吸不规则,2周后逐渐恢复,但可能有后遗症;重度表现为昏迷,肌张力松软,拥抱、吸吮反射消失,反复发生惊厥,前囟张力高,呼吸不规则或暂停,死亡率高,存活者多有后遗症。
新生儿黄疸
定义:由于胆红素代谢异常,引起血中胆红素水平升高,而出现以皮肤、黏膜及巩膜黄染为特征的病症,是新生儿中最常见的临床问题。
病因:分为生理性和病理性两类。生理性黄疸是因新生儿胆红素代谢特点,约50%-60%的足月儿和80%的早产儿出现生理性黄疸;病理性黄疸可由胆红素生成过多(如红细胞增多症、血管外溶血、同族免疫性溶血、感染等)、肝脏胆红素代谢障碍(如缺氧和感染、Crigler-Najjar综合征、Gilbert综合征、Lucey-Driscoll综合征、药物等)、胆汁排泄障碍(如新生儿肝炎、先天性代谢性缺陷病、胆管阻塞等)引起。
表现:生理性黄疸一般在出生后2-3天出现,4-6天达到高峰,7-10天消退,早产儿持续时间较长,除有轻微食欲不振外,无其他临床症状;病理性黄疸出现时间早,一般在出生后24小时内出现,黄疸进展快,血清胆红素每日上升超过85μmol/L(5mg/dl),黄疸程度重,足月儿血清胆红素>221μmol/L(12.9mg/dl),早产儿>257μmol/L(15mg/dl),黄疸持续时间长,足月儿超过2周,早产儿超过4周,或黄疸退而复现等。
新生儿肺炎
定义:指新生儿期感染或非感染因素引起的肺部炎症。
病因:分为吸入性肺炎和感染性肺炎。吸入性肺炎又包括羊水吸入肺炎、胎粪吸入肺炎、乳汁吸入肺炎;感染性肺炎可在宫内、分娩过程中或出生后感染,宫内感染多由病毒、弓形虫、衣原体等引起,分娩过程中感染以革兰阴性杆菌如大肠埃希菌等为主,出生后感染可由细菌、病毒、真菌等引起。
表现:羊水、胎粪吸入者,轻者可无症状或仅有轻度呼吸困难,重者可出现呼吸急促、发绀、鼻翼扇动、三凹征等,口吐泡沫;感染性肺炎表现为发热或体温不升、气促、鼻翼扇动、呼吸浅快、发绀、口吐白沫,可伴有反应差、拒奶、精神萎靡等,肺部体征早期常不明显,病程中可出现双肺细湿啰音等。
新生儿败血症
定义:指病原体侵入新生儿血液循环,并在其中生长、繁殖、产生毒素而造成的全身性炎症反应。
病因:病原菌因不同地区和年代而异,我国仍以葡萄球菌常见,其次为大肠埃希菌等革兰阴性杆菌。感染途径分为产前感染(母孕期有感染时,病原体可经胎盘血行感染胎儿)、产时感染(分娩过程中胎儿吸入或吞下污染的产道分泌物或血液中的病原体)、产后感染(最常见,细菌可从皮肤、黏膜、脐部、呼吸道、消化道等侵入)。
表现:早期症状、体征不典型,一般表现为反应差、嗜睡、发热或体温不升、不吃、不哭、体重不增等,出现以下表现时应高度怀疑败血症:黄疸,有时是败血症的唯一表现,表现为生理性黄疸加重、消退延迟或退而复现;肝脾大,出现较晚;出血倾向,皮肤黏膜瘀点、瘀斑、针眼处渗血不止、呕血、便血、肺出血等;休克,面色苍灰,皮肤花纹,血压下降,尿少或无尿;其他,可出现呕吐、腹胀、中毒性肠麻痹、呼吸窘迫或暂停、青紫等。
新生儿破伤风
定义:是由破伤风梭状杆菌经脐部侵入引起的一种急性感染性疾病,常在生后7天左右发病,临床上以全身骨骼肌的强直性痉挛、牙关紧闭为特征。
病因:接生时用未严格消毒的剪刀、线绳等来断脐、结扎脐带,污染的脐带残端及未消毒的接生者的手或包脐带的纱布接触新生儿脐部,导致破伤风梭状杆菌侵入并繁殖。
表现:潜伏期大多为4-8天(3-14天),起病初期,患儿烦躁不安、张口及吸吮困难,随后牙关紧闭,面肌痉挛,出现苦笑面容,双拳紧握、上肢过度屈曲、下肢伸直,呈角弓反张状,阵发性痉挛,轻微刺激(声、光、轻触、饮水、轻刺等)均可诱发痉挛发作,严重者可出现喉痉挛、呼吸肌和膈肌痉挛导致窒息、呼吸衰竭等。
新生儿低血糖
定义:指新生儿全血血糖低于2.2mmol/L(40mg/dl),低体重儿血糖低于1.1mmol/L(20mg/dl)为低血糖。
病因:多见于早产儿、小于胎龄儿、糖尿病母亲的婴儿等,原因包括葡萄糖储存不足(多见于早产儿、小于胎龄儿,肝糖原、脂肪、蛋白质储存少)、葡萄糖消耗增加(多见于窒息、感染、寒冷损伤等应激状态,糖的需要量增加,而糖的摄入不足)等。
表现:多数无症状,少数可出现嗜睡、喂养困难、青紫、哭声异常、颤抖、震颤、甚至惊厥等。
新生儿寒冷损伤综合征
定义:简称新生儿冷伤,主要由寒冷引起,表现为低体温和多器官功能损伤,严重者出现皮肤和皮下脂肪变硬、水肿,又称新生儿硬肿症。
病因:寒冷和保温不当是主要诱因,此外,早产、低出生体重、感染、窒息等也可诱发。
表现:多发生在寒冷季节或重症感染时,主要表现为低体温和皮肤硬肿。低体温指体温<35℃,轻症为30-35℃,重症<30℃,可出现四肢或全身冰冷;皮肤硬肿常呈对称性,依次累及双下肢、臀、面颊、上肢、全身,硬肿部位皮肤紧贴皮下组织,不能移动,按之似橡皮样感,颜色暗红或青紫,严重者可出现休克、DIC、急性肾衰竭等多器官功能损害。
温馨提示:新生儿各器官功能发育尚未成熟,对疾病的耐受和反应能力较差,家长需密切关注新生儿的一般情况,如发现异常应及时就医。对于新生儿疾病的预防,孕期要做好保健,减少感染等高危因素;分娩过程中要严格遵循无菌操作;新生儿出生后要注意保暖、合理喂养、保持脐部清洁等,以降低新生儿疾病的发生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