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发性高血压是常见心血管疾病,超90%为原发性,遗传、环境等是病因,起病隐匿,有多样临床表现,可致多器官并发症,治疗分非药物和药物治疗,预防需保持健康生活方式、定期体检及控制其他心血管危险因素。
一、定义
原发性高血压是一种以体循环动脉血压升高为主要特征的临床综合征,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可伴有心、脑、肾等器官的功能或器质性损害。它是最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之一,约占高血压患者的90%以上。
二、病因
(一)遗传因素
大量研究表明,原发性高血压具有明显的家族聚集性。如果父母均患有高血压,子女患高血压的概率明显升高。遗传因素可能通过多种机制影响血压,例如影响肾脏对钠的重吸收、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的活性等。一般来说,父母均为高血压患者时,子女发病概率可达46%;父母一方患病时,子女发病概率约为28%;父母血压正常时,子女发病概率仅为3%。
(二)环境因素
1.饮食
高盐饮食是原发性高血压的重要危险因素。钠摄入过多会使体内钠水潴留,血容量增加,从而导致血压升高。例如,每日钠摄入量超过6g时,高血压的发病风险明显增加。
低钾、低钙、低动物蛋白饮食也与高血压的发生有关。钾离子具有促进钠排泄的作用,钾摄入不足会影响钠钾平衡;钙摄入不足可能影响血管的收缩舒张功能;低动物蛋白饮食可能导致身体营养不均衡,影响血管健康。
2.精神应激
长期的精神紧张、焦虑、压力过大等会导致高血压。例如,从事高强度脑力劳动、长期处于竞争激烈环境中的人群,原发性高血压的患病率相对较高。精神应激时,人体会分泌大量的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等激素,这些激素会使心跳加快、血管收缩,进而导致血压升高。
3.体重
超重和肥胖是原发性高血压的重要危险因素。体重指数(BMI)≥24kg/m2的人群发生高血压的风险是体重正常人群的3-4倍。肥胖者体内脂肪组织增多,释放的激素等物质会干扰正常的血压调节机制,同时肥胖还常伴有胰岛素抵抗,进一步影响血压。
(三)其他因素
1.年龄
原发性高血压的患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升高。一般来说,40岁以上人群高血压的患病率明显增加。随着年龄的增长,血管弹性下降,外周阻力增加,同时血管内皮功能逐渐减退等,这些因素都与高血压的发生发展有关。
2.性别
在更年期前,女性高血压的患病率低于男性;更年期后,女性高血压的患病率逐渐升高,与男性接近。这可能与女性更年期后雌激素水平下降有关,雌激素具有一定的血管保护作用,雌激素水平降低后,血管的调节功能受到影响。
三、临床表现
(一)症状
多数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起病隐匿,症状多不典型。部分患者可能在体检或出现并发症时才发现血压升高。常见的症状有头痛、头晕、颈项板紧、疲劳、心悸等,这些症状多在劳累、精神紧张、情绪波动后发生,休息后可缓解。但也有部分患者血压显著升高,出现剧烈头痛、呕吐、眩晕等症状,甚至发生晕厥。
(二)体征
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在体检时可能会发现主动脉瓣区第二心音亢进、收缩期杂音或收缩早期喀喇音等。长期高血压还可导致心脏、肾脏、眼底等靶器官损害,出现相应的体征,如心脏扩大、蛋白尿、眼底出血、渗出等。
四、诊断标准
在未使用降压药物的情况下,非同日3次测量诊室血压,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可诊断为高血压。家庭连续规范测量血压5-7天,平均血压≥135/85mmHg可考虑诊断为高血压,相当于诊室血压140/90mmHg。
五、并发症
(一)心脏并发症
1.高血压性心脏病
长期高血压可导致左心室肥厚、扩大,最终发展为心力衰竭。高血压患者发生心力衰竭的概率是正常血压者的6倍。左心室肥厚时,心肌的顺应性降低,舒张功能减退,随着病情进展,可出现收缩功能障碍,表现为呼吸困难、乏力、水肿等心力衰竭症状。
2.冠心病
高血压是冠心病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高血压可损伤血管内皮细胞,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使冠状动脉狭窄,心肌供血不足,从而引发心绞痛、心肌梗死等冠心病事件。
(二)脑血管并发症
1.脑出血
长期高血压使脑血管发生缺血与变性,形成微动脉瘤,当血压急剧升高时,微动脉瘤破裂可导致脑出血。脑出血起病急骤,常表现为头痛、呕吐、偏瘫、意识障碍等,病死率较高。
2.脑梗死
高血压可引起脑动脉粥样硬化,使血管腔狭窄,血栓形成,导致脑梗死。脑梗死患者可出现偏瘫、言语障碍、感觉障碍等不同的临床表现,其预后与梗死的部位、面积等有关。
(三)肾脏并发症
1.高血压肾病
长期高血压可导致肾小动脉硬化,肾功能逐渐减退。早期可表现为夜尿增多、微量白蛋白尿等,随着病情进展,可出现蛋白尿、血肌酐升高等,最终发展为肾衰竭。
2.慢性肾衰竭
严重的高血压肾病可进一步发展为慢性肾衰竭,患者会出现水、电解质紊乱、酸碱平衡失调等一系列临床表现,需要进行肾脏替代治疗等。
(四)眼底并发症
高血压可引起眼底视网膜小动脉的变化,早期表现为视网膜动脉痉挛,随着病情进展可出现视网膜动脉狭窄、眼底出血、渗出等,严重时可影响视力。
六、治疗与预防
(一)治疗
1.非药物治疗
减轻体重:对于超重和肥胖的高血压患者,减轻体重是重要的治疗措施。将BMI控制在18.5-23.9kg/m2。体重每减少10%,收缩压可下降5-20mmHg。可通过控制饮食和增加运动来减轻体重,例如每天减少热量摄入,增加中等强度的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等,每周至少150分钟。
限制钠盐摄入:每日钠盐摄入量应低于6g。减少烹调用盐,少吃咸菜、腌制品等含钠高的食物。
补充钾盐: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保证钾的摄入,例如香蕉、菠菜等食物富含钾。
减少脂肪摄入:减少食用油摄入,少吃或不吃肥肉、动物内脏等富含饱和脂肪酸和胆固醇的食物。
戒烟限酒:吸烟是高血压的危险因素之一,应戒烟。过量饮酒会升高血压,男性饮酒量每日不应超过酒精25g,女性不应超过15g。
增加运动:每周应进行至少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等,也可进行适当的力量训练。运动可通过多种机制降低血压,如改善血管内皮功能、减少交感神经活性等。
减轻精神压力:保持心理平衡,可通过冥想、瑜伽、听音乐等方式缓解精神压力。
2.药物治疗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降压药物,常用的降压药物有五大类,包括利尿剂(如氢氯噻嗪等)、β受体阻滞剂(如美托洛尔等)、钙通道阻滞剂(如氨氯地平、硝苯地平等)、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如卡托普利等)、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如氯沙坦等)。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年龄、性别、合并症等因素选择个体化的降压治疗方案。例如,对于合并糖尿病的高血压患者,常首选ACEI或ARB类药物,因为这类药物对肾脏有保护作用;对于老年高血压患者,常首选钙通道阻滞剂等。
(二)预防
1.健康生活方式的保持
从儿童时期就应开始培养健康的生活方式,如合理饮食、适量运动等,避免超重和肥胖。儿童时期的不良生活习惯可能会延续到成年,增加成年后患原发性高血压的风险。
2.定期体检
定期测量血压,尤其是35岁以上人群应至少每年测量一次血压。早期发现血压异常并及时干预,可有效预防原发性高血压的发生和发展。
3.控制其他心血管危险因素
积极控制血脂异常、糖尿病等其他心血管危险因素。例如,血脂异常患者应通过饮食控制、运动或药物治疗将血脂控制在合适范围,糖尿病患者应通过饮食、运动、药物等综合治疗控制血糖,这些措施都有助于降低原发性高血压的发病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