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小细胞肺癌约占肺癌总数80%-85%,包括鳞癌、腺癌、大细胞癌等亚型,发病与吸烟、职业暴露、空气污染、遗传、肺部慢性疾病等有关,有局部、全身及转移症状,诊断靠影像学、病理学、肿瘤标志物检查,治疗有手术、放疗、化疗、靶向、免疫等方法,预后与多种因素相关,需定期随访,不同特殊人群有相应注意事项。
一、定义与分类
非小细胞肺癌是肺癌中最常见的类型,约占肺癌总数的80%-85%。它主要包括鳞状细胞癌(鳞癌)、腺癌和大细胞癌等亚型。
(一)鳞状细胞癌
多起源于段或亚段的支气管黏膜,多见于老年男性,与吸烟关系密切。常为中央型肺癌,生长速度相对较慢,转移时间较晚,但对化疗、放疗的敏感性相对不如小细胞肺癌。
(二)腺癌
可起源于支气管黏膜上皮,也可起源于肺泡上皮,女性相对多见,近年来其发病率有上升趋势,且非吸烟女性腺癌的比例有所增加。腺癌可以是中央型,也可以是周围型,部分腺癌具有特定的基因改变,如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突变等,这为靶向治疗提供了靶点。
(三)大细胞癌
相对少见,可发生在肺的任何部位,癌细胞体积大,形态多样。大细胞癌转移较早,预后相对较差。
二、发病原因
(一)吸烟
吸烟是非小细胞肺癌最重要的危险因素,吸烟量越大、吸烟年限越长,患非小细胞肺癌的风险越高。烟雾中含有多种致癌物质,如苯并芘等,长期吸入会损伤支气管上皮细胞,导致细胞基因突变,引发癌症。
(二)职业暴露
长期接触某些职业性致癌物质,如石棉、砷、铬、镍、铍、煤焦油、芥子气、电离辐射等,会增加患非小细胞肺癌的风险。例如,石棉工人患肺癌的几率明显高于普通人群。
(三)空气污染
包括室内空气污染和室外空气污染。室内空气污染如厨房油烟(尤其是中式烹饪产生的高温油烟)、室内燃煤产生的烟雾等;室外空气污染中的PM2.5等颗粒物、汽车尾气中的有害物质等都与非小细胞肺癌的发生有关。
(四)遗传因素
某些遗传易感性会增加个体患非小细胞肺癌的可能性。例如,存在一些与肺癌相关的基因突变或遗传综合征,会使家族成员患肺癌的风险高于普通人群。
(五)肺部慢性疾病
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肺纤维化等肺部慢性疾病患者,患非小细胞肺癌的风险较正常人有所升高。
三、临床表现
(一)局部症状
1.咳嗽:多为刺激性干咳,当肿瘤引起支气管狭窄时,咳嗽会加重,呈持续性高调金属音样咳嗽。
2.咯血:部分患者可出现痰中带血或间断少量咯血,少数患者可出现大咯血。
3.胸痛:肿瘤侵犯胸膜、胸壁或纵隔时可引起胸痛,表现为胸部隐痛、钝痛或刺痛,随着病情进展,疼痛可能会加重。
4.呼吸困难:肿瘤阻塞支气管引起部分阻塞时,可出现呼吸困难;若肿瘤转移至胸膜引起大量胸腔积液,或转移至气管、隆突等部位引起气道狭窄,也会导致呼吸困难。
(二)全身症状
1.发热:肿瘤组织坏死可引起发热,多为低热,少数患者可为高热。另外,合并肺部感染时也可出现发热。
2.消瘦:由于肿瘤消耗、食欲减退等原因,患者可出现消瘦、乏力等全身症状,晚期患者消瘦往往较为明显。
(三)转移症状
1.脑转移:可出现头痛、呕吐、眩晕、视力障碍、精神异常、一侧肢体无力或抽搐等神经系统症状。
2.骨转移:常见于肋骨、脊柱、骨盆等部位,可引起局部疼痛、压痛,严重时可发生病理性骨折。
3.肝转移:可出现肝区疼痛、黄疸、腹水等症状。
4.淋巴结转移:常见的转移部位有锁骨上淋巴结等,可触及肿大的淋巴结,一般无压痛。
四、诊断方法
(一)影像学检查
1.胸部X线检查:可发现肺部的占位性病变,但对于一些较小的、隐蔽部位的肿瘤可能容易漏诊。
2.胸部CT检查:是诊断非小细胞肺癌的重要手段,可以清晰地显示肿瘤的部位、大小、形态、与周围组织的关系以及有无转移等情况。高分辨CT有助于发现更小的肺部病灶。
3.磁共振成像(MRI):对脑部等富含脂肪组织的部位转移灶的诊断价值较高,可用于评估肿瘤是否侵犯脑部、脊柱等部位。
(二)病理学检查
1.痰细胞学检查:收集患者痰液,查找癌细胞,若找到癌细胞则有助于诊断,但阳性率受多种因素影响,如肿瘤的部位、痰液收集是否规范等。
2.支气管镜检查:对于中央型肺癌,可直接观察支气管内病变情况,并可取组织进行病理学检查,明确肿瘤的病理类型。
3.经皮肺穿刺活检:对于周围型肺癌,可在CT引导下进行经皮肺穿刺活检,获取病变组织进行病理学诊断。
4.纵隔镜检查:用于明确纵隔淋巴结是否有转移,对肺癌的分期和治疗方案的选择有重要意义。
(三)肿瘤标志物检查
一些肿瘤标志物如癌胚抗原(CEA)、细胞角蛋白19片段(CYFRA21-1)、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等对非小细胞肺癌的诊断、病情监测和预后评估有一定的辅助作用,但不能单独依靠肿瘤标志物确诊肺癌。
五、治疗方法
(一)手术治疗
1.手术适应证:一般来说,早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身体状况能够耐受手术,无远处转移的情况下,首选手术治疗。对于部分中期患者,若有手术切除的可能,也会考虑手术。
2.手术方式:根据肿瘤的部位、大小等情况,可选择肺叶切除术、全肺切除术、袖状肺叶切除术等不同的手术方式。
(二)放疗
1.根治性放疗:对于不能手术的早期患者或局部晚期患者,可采用根治性放疗,以控制肿瘤的生长。
2.姑息性放疗:用于缓解晚期患者的症状,如骨转移引起的疼痛、脑转移引起的头痛等,减轻患者痛苦。
(三)化疗
1.辅助化疗:用于手术切除后的患者,杀灭可能存在的微小转移灶,降低复发风险。
2.新辅助化疗:在手术前进行化疗,使肿瘤缩小,提高手术切除率,降低肿瘤分期。
3.姑息性化疗:用于晚期无法手术或术后复发转移的患者,缓解症状,延长生存期。化疗药物有铂类(如顺铂、卡铂等)联合其他药物的方案。
(四)靶向治疗
对于有特定基因改变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如EGFR突变阳性患者,可使用靶向药物治疗,如吉非替尼、厄洛替尼、奥希替尼等。靶向治疗具有针对性强、副作用相对较小等优点,但需要进行基因检测以选择合适的患者。
(五)免疫治疗
近年来,免疫治疗在非小细胞肺癌的治疗中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通过激活人体自身的免疫系统来攻击肿瘤细胞,对于一些晚期患者可以提高生存率,改善生活质量。
六、预后与随访
(一)预后
非小细胞肺癌的预后与肿瘤的分期、病理类型、治疗方法以及患者的身体状况等因素有关。早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经过积极治疗,预后相对较好,5年生存率较高;而晚期患者预后较差。
(二)随访
患者治疗后需要定期进行随访,一般包括胸部CT、肿瘤标志物检查、血常规、肝肾功能等检查,以监测肿瘤是否复发或转移,以及评估治疗的不良反应等。随访的时间间隔根据患者的病情和治疗情况而定,通常在治疗后的前2年,每3-6个月随访一次,之后可适当延长随访间隔。
七、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一)老年患者
老年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往往合并有其他基础疾病,如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等。在治疗时需要更加谨慎地评估患者的身体耐受性,选择对患者心肺功能等影响较小的治疗方案。例如,在化疗时要密切监测患者的肝肾功能和血常规变化,因为老年患者的肝肾功能减退,对药物毒性的耐受能力下降。同时,要注意加强营养支持,改善患者的一般状况。
(二)女性患者
女性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中,腺癌相对多见,且部分患者存在EGFR突变等适合靶向治疗的情况。在治疗时要充分考虑女性患者的生理特点,如靶向药物的副作用对月经、生育等可能产生的影响(虽然靶向药物对生育的影响相对较小,但仍需与患者充分沟通)。对于有生育需求的年轻女性患者,在选择治疗方案时要综合考虑治疗对生育功能的潜在影响。
(三)不吸烟的患者
不吸烟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其发病原因可能与上述多种非吸烟相关因素有关,如遗传、空气污染、职业暴露等。在诊断和治疗时,要详细询问患者的相关病史,排查可能的致病因素。在治疗过程中,要关注患者对治疗的耐受性和不良反应,因为不吸烟患者的身体状况可能与吸烟患者有所不同,对某些治疗药物的反应可能存在差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