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心肌梗死可引发急性疼痛、活动无耐力、有便秘的危险、潜在并发症心律失常和心力衰竭等问题。急性疼痛与心肌缺血坏死、心肌收缩力增强等有关,表现为特定部位长时间疼痛,需评估并让患者休息;活动无耐力与心肌氧供需失调、心排血量下降有关,表现为日常活动时不适,需评估并协助活动;有便秘的危险与卧床休息、饮食习惯改变及使用镇痛剂有关,表现为排便异常,需指导饮食、按摩和养成排便习惯;潜在并发症心律失常与心肌缺血缺氧、电解质紊乱及心脏传导系统损害有关,表现为相关不适,需心电监护并准备抢救;潜在并发症心力衰竭与心肌收缩力下降、心脏负荷加重有关,表现为相应症状,需评估并采取体位和控制输液等措施。
一、急性疼痛
1.相关因素
心肌缺血坏死有关。不同年龄人群发生心肌梗死时,心肌缺血坏死的机制相似,但儿童、青少年相对少见,多发生于中老年人,有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的人群更易出现心肌缺血坏死。生活方式不健康,如长期高脂饮食、缺乏运动等可能增加动脉粥样硬化风险,进而引发心肌梗死导致疼痛;有冠心病等病史的人群,基础心脏状况差,更易因心肌缺血出现疼痛。
与心肌收缩力增强、心室壁张力增加有关。年龄增长可能导致心脏结构和功能发生变化,影响心肌收缩力和心室壁张力。男性和女性在激素水平等方面存在差异,可能对心肌收缩力和心室壁张力有一定影响,女性绝经后雌激素水平下降,心血管疾病风险增加,可能在心肌梗死时更易出现因心肌收缩力等变化导致的疼痛表现。
2.表现
患者主诉胸骨后压榨性、窒息性疼痛,可放射至心前区、左肩、左臂内侧、颈部、下颌等部位。不同年龄人群疼痛表现可能有一定差异,儿童心肌梗死相对少见,症状可能不典型,如可能表现为哭闹、烦躁等非典型疼痛相关的行为改变;老年人可能对疼痛的感知不如年轻人敏感,疼痛表现可能较隐匿。
疼痛持续时间较长,可达数小时或更长,休息和含服硝酸甘油多不能缓解。
3.护理措施
评估疼痛的部位、性质、程度、持续时间等。对于儿童患者,要通过观察其行为、表情等判断疼痛情况;老年人要详细询问疼痛相关细节。
让患者立即休息,采取舒适体位,如半卧位等。安慰患者,减轻其焦虑情绪,因为焦虑可能加重疼痛。
二、活动无耐力
1.相关因素
与心肌氧的供需失调有关。心肌梗死导致心肌供血不足,影响心肌氧的供应,从而使机体活动耐力下降。不同年龄人群活动耐力本身存在差异,儿童活动耐力相对较低,但心肌梗死少见;老年人活动耐力随年龄增长逐渐下降,发生心肌梗死后活动无耐力表现更明显。有长期缺乏运动等生活方式的人群,基础活动耐力差,心肌梗死后活动无耐力问题更突出;有慢性疾病病史的人群,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本身存在呼吸循环功能障碍,合并心肌梗死后活动无耐力情况更严重。
与心排血量下降有关。心肌梗死影响心脏泵血功能,导致心排血量减少,组织器官灌注不足,引起活动无耐力。年龄较大患者心脏储备功能下降,心排血量下降对活动耐力的影响更显著;女性在一些生理阶段,如妊娠、绝经等,心功能可能与男性有所不同,发生心肌梗死后心排血量下降对活动耐力的影响也有差异;有高血压等病史的人群,基础心脏功能可能已受影响,心肌梗死后心排血量下降导致的活动无耐力问题更严重。
2.表现
患者在进行日常活动时即出现心悸、气短、乏力等表现。儿童可能表现为玩耍时容易疲劳、运动耐受能力下降;老年人可能在行走较短距离、上下楼梯等日常活动中就出现活动耐力下降的情况。
3.护理措施
评估患者的活动耐力,制定个性化的活动计划。根据患者年龄、性别、基础健康状况等确定活动量,逐步增加活动量。对于儿童患者,要在家长陪伴下进行适度的活动锻炼;老年人活动要循序渐进,避免剧烈运动。
协助患者进行日常生活活动,如进食、洗漱等,减少患者的体力消耗。
三、有便秘的危险
1.相关因素
与卧床休息、饮食习惯改变有关。心肌梗死患者需要卧床休息,活动量减少,胃肠蠕动减慢,容易发生便秘;同时患病后饮食习惯可能改变,如摄入膳食纤维减少等,也增加便秘风险。不同年龄人群卧床休息对胃肠蠕动的影响不同,儿童卧床后胃肠蠕动受影响相对较小,但如果饮食习惯改变也可能导致便秘;老年人胃肠功能本身减退,卧床休息和饮食习惯改变更易引发便秘。男性和女性在胃肠功能方面可能存在一定差异,但总体来说卧床和饮食因素是主要的相关因素;有胃肠道疾病病史的人群,发生便秘的风险更高。
与使用镇痛剂有关。某些镇痛药物可能有导致便秘的副作用。
2.表现
患者可能出现排便次数减少、粪便干结等表现。儿童可能表现为排便困难、哭闹等;老年人可能诉说排便费力、大便干结。
3.护理措施
指导患者合理饮食,增加膳食纤维的摄入,如多吃蔬菜、水果等。根据患者年龄、消化功能等调整饮食结构,儿童可选择适合的高纤维食物,老年人要注意食物易于消化。
鼓励患者适当在床上进行腹部按摩,促进胃肠蠕动。对于儿童患者,家长可协助进行轻柔的腹部按摩;老年人按摩时要注意力度适中。
指导患者养成良好的排便习惯,如定时排便等。
四、潜在并发症:心律失常
1.相关因素
与心肌缺血、缺氧及电解质紊乱有关。心肌梗死导致心肌缺血、缺氧,容易引发心律失常;患病过程中可能出现电解质紊乱,如血钾、血镁异常等,也会诱发心律失常。不同年龄人群对心肌缺血、缺氧的耐受程度不同,儿童心肌细胞对缺血缺氧的耐受相对较差,发生心律失常的风险可能相对较高;老年人心脏传导系统发生退行性改变,对心律失常的易感性增加。男性和女性在电解质代谢等方面可能有一定差异,但心肌缺血缺氧是主要的诱发因素;有电解质代谢紊乱病史的人群,发生心律失常的风险更高。
与心肌梗死引起的心脏传导系统损害有关。年龄增长可能导致心脏传导系统功能减退,心肌梗死后更易出现心脏传导系统损害引发心律失常;女性在一些心脏疾病的发生发展中可能有不同的表现,但心脏传导系统损害是导致心律失常的重要因素;有心脏传导系统疾病病史的人群,心肌梗死后发生心律失常的风险显著增加。
2.表现
可出现心悸、胸闷、头晕、黑矇甚至晕厥等表现。儿童心律失常可能表现为心率异常、精神状态改变等;老年人可能出现乏力、头晕等非特异性表现,也可能出现严重的心律失常导致晕厥等情况。
3.护理措施
持续心电监护,密切观察心率、心律变化。及时发现心律失常的先兆表现,如频发早搏、心动过缓等。对于儿童患者,要使用适合儿童的心电监护设备,准确监测心电情况;老年人要注意监护仪的正常运行和数据观察。
准备好抢救设备和药物,如除颤仪、起搏器、抗心律失常药物等,以便及时进行抢救。
积极治疗电解质紊乱等可能诱发心律失常的因素。
五、潜在并发症:心力衰竭
1.相关因素
与心肌梗死导致心肌收缩力下降有关。心肌梗死使心肌受损,收缩力减弱,心脏泵血功能降低,容易引发心力衰竭。不同年龄人群心肌收缩力的基础不同,儿童心肌收缩力相对较弱,心肌梗死后发生心力衰竭的风险需要关注;老年人心肌收缩力本身减退,心肌梗死后更易出现心力衰竭。男性和女性心脏结构和功能有一定差异,发生心肌梗死后心力衰竭的风险也有不同;有高血压、冠心病等病史的人群,心肌收缩力基础差,发生心力衰竭的风险更高。
与心脏负荷加重有关。心肌梗死后患者可能出现血压变化、容量负荷改变等,导致心脏负荷加重,诱发心力衰竭。年龄较大患者心脏调节负荷的能力下降,心脏负荷加重更易引发心力衰竭;女性在妊娠、绝经等特殊时期,心脏负荷调节可能与男性不同,发生心力衰竭的风险也不同;有心脏基础疾病的人群,心脏负荷加重时更易出现心力衰竭。
2.表现
患者可出现呼吸困难、咳嗽、咳痰、乏力、水肿等表现。儿童心力衰竭可能表现为呼吸急促、喂养困难、体重不增等;老年人可能出现劳力性呼吸困难、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双下肢水肿等。
3.护理措施
评估患者有无呼吸困难、水肿等心力衰竭表现。观察儿童患者的呼吸频率、喂养情况等;老年人要关注其活动后呼吸困难情况、水肿部位等。
给予患者半卧位或端坐位,减少回心血量,减轻心脏负荷。儿童患者可适当抬高床头;老年人要注意体位舒适且利于呼吸。
严格控制输液速度和量,防止加重心脏负荷。根据患者年龄、心功能等调整输液参数,儿童输液速度要更慢,老年人也要注意控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