哺乳期乳腺炎的出现可能与乳汁淤积、乳头破损、细菌入侵、乳腺管阻塞、免疫力下降等原因有关。

1、乳汁淤积
哺乳时未完全排空乳房,或哺乳间隔时间过长,导致乳汁在乳腺导管内积聚,为细菌繁殖提供环境,易引发乳腺炎。常见于初产妇因哺乳经验不足或婴儿含乳姿势不正确,导致乳汁排出不畅。
2、乳头破损
婴儿吮吸力度过大、哺乳姿势错误或使用吸奶器不当,可能造成乳头皲裂或破损,细菌通过破损处侵入乳腺组织,引发感染。破损处常伴疼痛、出血,增加哺乳困难。
3、细菌入侵
金黄色葡萄球菌是主要致病菌,可通过乳头破损处、乳腺导管开口或血液途径侵入乳腺。若母亲手部卫生不佳、婴儿口腔感染(如鹅口疮)或乳房受压(如紧身内衣),均可能增加细菌接触风险。
4、乳腺管阻塞
乳汁黏稠、乳腺导管发育异常或外力压迫(如趴睡、胸罩过紧),可能导致乳腺管局部狭窄或闭塞,乳汁排出受阻,形成硬块并继发炎症。阻塞处常伴局部红肿、触痛。
5、免疫力下降
哺乳期母亲因睡眠不足、营养摄入不均衡或过度疲劳,导致机体免疫力降低,难以抵御细菌侵袭,易诱发乳腺炎。尤其合并贫血、糖尿病等基础疾病时,感染风险更高。
哺乳期乳腺炎需早期干预,轻症可通过频繁哺乳、冷敷缓解肿胀、调整哺乳姿势改善。若出现高热(>38.5℃)、乳房红肿加重或硬块持续不消,应及时就医,避免发展为乳腺脓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