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结核纤维化和钙化的区别在于定义、影像学表现、临床意义等方面。
1.定义
肺结核纤维化是机体对结核病灶的一种修复反应,当肺部受到结核菌感染后,炎症刺激会导致成纤维细胞增生,产生大量的胶原蛋白等细胞外基质,逐渐取代被破坏的肺组织,形成纤维组织。
钙化是肺结核病灶愈合的一种表现形式,当结核菌被机体免疫系统控制或经抗结核治疗后,病灶中的钙盐会逐渐沉积。这通常意味着结核菌已经死亡,病变处于相对静止和稳定的状态,是一种较为理想的愈合结果。
2.影像学表现
肺结核纤维化在胸部X线或CT图像上,纤维化表现为条索状、网状或斑片状的高密度影,边界相对清晰,但形态不规则。这些纤维组织可牵拉周围的肺组织,导致肺纹理增粗、紊乱,有时还可引起气管、支气管的移位。在高分辨率CT上,能更清晰地显示纤维化的细节,如小叶间隔增厚、蜂窝状改变等。
肺结核钙化在影像学上表现为密度较高、边缘锐利的点状、片状或块状影。典型的钙化灶在X线片上呈白色亮点,CT图像上则表现为极高密度影,CT值通常在100HU以上。钙化灶的分布可位于肺部的任何部位,但多见于上叶尖后段和下叶背段,这与肺结核的好发部位一致。
3.临床意义
肺结核纤维化的存在提示肺部曾经发生过结核感染,且病变有一定程度的修复。然而,纤维化的肺组织弹性降低,会影响肺的通气和换气功能,导致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呼吸困难,尤其是在活动后症状可能会更加明显。
肺结核钙化一般代表结核病灶已经治愈,患者体内的结核菌基本被清除,传染性消失。钙化灶通常不会再复发,对肺功能的影响相对较小。但少数情况下,钙化灶周围可能会残留少量休眠的结核菌,在机体免疫力下降时,仍有复发的可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