肛周脓肿是肛管直肠周围软组织或其周围间隙急性化脓性感染形成脓肿,多因肛腺感染,表现为肛周持续性疼痛、红肿等,诊断靠体格检查等,治疗主要是手术切开引流;肛瘘是肛管或直肠与肛周皮肤相通的肉芽肿性管道,多由肛周脓肿遗留,表现为肛周外口流分泌物等,诊断靠病史及检查,治疗以手术为主,需根据类型选术式,术后均需定期换药等。
一、定义与病理机制
肛周脓肿:是肛管直肠周围软组织或其周围间隙发生的急性化脓性感染,并形成脓肿。多因肛腺感染引起,肛腺开口于肛窦,肛窦易受损伤及细菌侵入而引发感染,感染蔓延至肛管直肠周围间隙形成脓肿。各年龄段均可发病,男性发病率略高于女性,常与不良生活方式如久坐、长期饮酒、喜食辛辣刺激性食物等有关,有肛门直肠疾病病史者更易发生。
肛瘘:是肛管或直肠与肛周皮肤相通的肉芽肿性管道,由内口、瘘管、外口三部分组成。多是肛周脓肿破溃或切开引流后遗留的后遗症,内口常位于肛窦,外口在肛周皮肤,瘘管围绕肛管直肠周围组织,一般由肛周脓肿发展而来,部分患者可能因结核等特殊感染引起,但相对少见。各年龄段均可发病,男性发病多于女性,与肛周脓肿的高危因素有一定重叠。
二、临床表现
肛周脓肿:主要表现为肛周持续性疼痛,病变处明显红肿,有硬结和压痛,脓肿形成时可有波动感。位置较浅的脓肿症状相对典型,位置深的脓肿全身症状较明显,如发热、寒战、乏力等。不同部位的肛周脓肿有其特点,如肛门周围脓肿主要表现为肛门周围持续性跳动性疼痛,病变处红肿明显;坐骨直肠窝脓肿全身症状较重,有发热、畏寒、乏力等,局部表现为患侧肛周持续性胀痛,逐渐加重为明显跳痛,直肠指诊可触及患侧压痛性肿块甚至波动感。
肛瘘:主要表现为肛周外口持续或间断流出少量脓性、血性、黏液性分泌物。较大的高位肛瘘,因瘘管跨越肛管直肠环,可影响肛门括约肌功能,导致肛门失禁,出现粪便及气体溢出。外口皮肤受分泌物刺激可出现瘙痒、湿疹。有时外口暂时封闭,脓液积聚,可出现局部红肿、疼痛,体温升高等类似肛周脓肿的表现,随后封闭的外口破溃,症状又缓解。
三、诊断方法
肛周脓肿:主要通过体格检查,观察肛周有无红肿、硬结、压痛及波动感,直肠指诊可触及肛管直肠内的肿块及压痛,对于位置较深的脓肿可借助B超检查,B超可发现脓腔的位置及大小,必要时可行穿刺抽脓以明确诊断。
肛瘘:详细的病史询问很重要,了解肛周脓肿的发病及治疗情况。体格检查可见肛周外口,按压外口可有脓性分泌物溢出,直肠指诊可触及内口处的硬结或条索状物。探针检查可探查瘘管走行,但要注意避免造成假道。磁共振成像(MRI)检查对复杂肛瘘的诊断有重要价值,可清晰显示肛瘘的内口、瘘管走行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
四、治疗方式
肛周脓肿:一旦确诊,主要治疗方法是手术切开引流。对于低位肛周脓肿,可一次性切开引流;高位肛周脓肿多采用挂线疗法,利用橡皮筋或有腐蚀作用的药线的机械压迫作用,缓慢切开肛瘘,避免一次性切断肛管直肠环造成肛门失禁。手术治疗后需定期换药,保持创面清洁,促进愈合。
肛瘘:以手术治疗为主,手术的关键是准确找到内口,并将瘘管全部切开或切除,防止复发。根据肛瘘的不同类型选择不同的手术方式,如低位单纯性肛瘘可采用瘘管切开术;高位复杂性肛瘘多采用挂线疗法。术后同样需要定期换药,注意保持肛门局部清洁,促进创面愈合,同时要注意观察有无肛门失禁等并发症的发生。对于年龄较小的患儿,手术需更加谨慎,尽量减少对肛门括约肌的损伤;女性患者在手术时需注意避免损伤会阴神经等,影响术后生活质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