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肺栓塞的治疗包括一般治疗(监测、卧床休息)、抗凝治疗(常用药物及目的)、溶栓治疗(适应证、药物及风险)、肺动脉血栓摘除术(适应证、风险)、介入治疗(导管碎解抽吸血栓、经皮球囊肺动脉成形术),不同特殊人群(老年人、儿童、孕妇)治疗有各自注意事项。
卧床休息:患者需绝对卧床休息1-2周,避免用力排便等增加腹压的动作,防止栓子再次脱落。
抗凝治疗
目的:抗凝治疗是急性肺栓塞的基础治疗,其目的是防止血栓进一步扩展和新血栓形成,促进机体自身纤溶机制溶解已形成的血栓。
药物选择:常用的抗凝药物有普通肝素、低分子肝素、华法林、新型口服抗凝药(如利伐沙班、阿哌沙班等)。低分子肝素由于其使用方便、出血风险相对较低等优点,在临床中应用较为广泛。例如,低分子肝素通过抑制凝血因子Ⅹa和Ⅱa发挥抗凝作用,无需频繁监测凝血功能,但需根据患者体重调整剂量。华法林需要监测国际标准化比值(INR),使其维持在2-3之间,以达到有效的抗凝效果,同时要注意药物相互作用等问题。新型口服抗凝药具有生物利用度高、起效快、药物相互作用少等特点,但也需要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使用。
溶栓治疗
适应证:对于高危急性肺栓塞患者(有休克或低血压的患者),如果无溶栓禁忌证,应积极进行溶栓治疗。一般认为,发病时间在14天以内的患者均可以考虑溶栓,但在临床上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如症状、体征、影像学检查等综合判断。
药物及作用机制:常用的溶栓药物有尿激酶、链激酶、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等。以rt-PA为例,它可以选择性地激活血栓中的纤溶酶原,使其转变为纤溶酶,从而溶解血栓。但溶栓治疗也有一定的出血风险,需要严格掌握适应证和禁忌证。
肺动脉血栓摘除术
适应证:适用于经积极的内科治疗无效的高危患者,如溶栓禁忌、溶栓失败或有溶栓禁忌证的患者。
手术风险:肺动脉血栓摘除术是一种创伤较大的手术,手术风险较高,包括出血、心律失常、右心功能不全等,但对于符合适应证的患者,该手术可能是挽救生命的关键治疗措施。
介入治疗
导管碎解和抽吸血栓:对于一些特定的患者,可采用导管碎解和抽吸血栓的方法。例如,对于近端大块肺血栓栓塞、肺血管再通失败或不宜进行溶栓和手术治疗的患者,可以考虑该介入治疗方法。通过导管将血栓碎解并抽吸出来,以改善肺循环。
经皮球囊肺动脉成形术:主要用于治疗慢性血栓栓塞性肺动脉高压,但在急性肺栓塞中的应用相对较少,一般用于某些特殊类型的急性肺栓塞患者的辅助治疗。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老年人:老年人患急性肺栓塞时,往往病情变化较为隐匿,且可能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如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等。在治疗过程中,要更加密切监测各项指标,抗凝治疗时需注意出血风险,因为老年人的凝血功能可能存在一定变化,同时要考虑到基础疾病对药物代谢等的影响。例如,使用华法林时,要更谨慎地调整剂量并监测INR。
儿童:儿童急性肺栓塞相对少见,但一旦发生,病情可能进展迅速。治疗时需特别谨慎,溶栓治疗在儿童中的应用需严格评估风险受益比,抗凝药物的选择和剂量也需根据儿童的体重、年龄等进行精确计算。同时,要注意儿童在卧床休息期间的护理,防止发生压疮等并发症。
孕妇:孕妇发生急性肺栓塞时,治疗较为复杂。抗凝治疗需要考虑到对胎儿的影响,低分子肝素相对是较为安全的抗凝药物,而华法林可能会对胎儿产生不良影响。溶栓治疗在孕妇中的应用需极其谨慎,因为可能会导致严重的出血风险,包括对胎儿的影响。治疗时需要多学科协作,综合考虑孕妇和胎儿的情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