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件炎最常见原因包括病原体感染(性传播和非性传播病原体)、宫内节育器使用(放置时感染及异物刺激)、经期卫生不良(细菌滋生和抵抗力低)、邻近器官炎症蔓延(阑尾炎、腹膜炎蔓延),不同人群风险和表现有差异,有相关症状应及时就医。
一、病原体感染
1.性传播感染病原体:
如沙眼衣原体、淋病奈瑟菌等。在性活跃的年轻女性中较为常见,尤其是初次性交年龄小、有多个性伴侣、性交过频以及性伴侣有性传播感染史者。例如,沙眼衣原体感染可通过性接触传播,病原体可侵入女性生殖道,进而累及附件引发炎症。淋病奈瑟菌感染也是如此,其具有较强的传染性,在不洁性行为后容易感染并导致附件炎。
女性的生理结构特点也增加了感染风险,女性的阴道与宫颈相通,而宫颈与宫腔、输卵管、卵巢相邻,病原体容易沿着黏膜上行蔓延,引起附件炎症。
2.非性传播感染病原体:
如大肠杆菌、葡萄球菌、链球菌等。当女性机体抵抗力下降时,这些病原体可经淋巴系统蔓延引起附件炎。例如,女性在产后、流产后身体抵抗力较低,若不注意卫生,细菌等病原体可通过淋巴系统侵入附件部位,引发炎症。另外,阑尾炎如果没有及时治疗,炎症可蔓延至附件,因为阑尾与女性附件的解剖位置较近,炎症可直接波及附件导致附件炎。
二、宫内节育器(IUD)的使用
1.放置宫内节育器过程中的感染:
在放置宫内节育器时,如果没有严格遵循无菌操作原则,就容易将细菌等病原体带入宫腔,进而引起附件炎症。研究表明,放置宫内节育器后,女性患附件炎的风险会有所增加。一般在放置后的最初几个月内,发生附件炎的可能性相对较高。
宫内节育器作为一种异物在宫腔内存在,会刺激子宫内膜,引起局部炎症反应,为病原体的滋生和感染创造了条件。而且,宫内节育器的存在可能会影响宫颈黏液的性状,使得宫颈黏液对病原体的阻挡作用减弱,从而更容易让病原体上行感染附件。
三、经期卫生不良
1.月经期间的细菌滋生:
月经期间,女性宫颈口处于开放状态,此时如果不注意卫生,使用不洁的卫生巾、卫生棉条等,或者在月经期间有性生活,都容易导致细菌滋生。例如,不洁的卫生巾可能携带大量细菌,这些细菌可通过开放的宫颈口进入宫腔,进而蔓延至附件引起炎症。
月经期间女性身体抵抗力相对较低,细菌更容易侵入并引发感染。据相关统计,经期不注意卫生的女性患附件炎的概率比注意卫生的女性要高很多。
四、邻近器官炎症蔓延
1.阑尾炎蔓延:
阑尾与女性右侧附件相邻,当阑尾炎发生时,炎症可直接蔓延至右侧附件,引起右侧附件炎。因为阑尾的炎症如果没有得到及时控制,炎症可通过直接接触或炎症扩散的方式波及附件组织,导致附件出现炎症反应,表现为右下腹部及附件区域的疼痛、压痛等症状。
2.腹膜炎蔓延:
盆腔腹膜炎如果没有得到有效治疗,炎症也可能蔓延至附件。例如,女性患有盆腔腹膜炎时,炎症可逐渐波及附件,使得附件组织受到炎症侵袭,出现充血、水肿等炎症改变,进而引发附件炎。
不同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和病史的人群在附件炎的发生风险和表现上可能存在差异。年轻女性由于性活动相对活跃,更容易受到性传播感染病原体的影响;而绝经后的女性,由于体内雌激素水平下降,生殖道局部抵抗力降低,也可能发生附件炎,但相对年轻女性来说风险因素有所不同。有过宫腔操作史(如流产、放置宫内节育器等)的女性,发生附件炎的风险更高。在生活方式方面,长期熬夜、过度劳累等会降低机体抵抗力,增加附件炎的发病几率。对于有附件炎相关症状的人群,应及时就医,进行相关检查和治疗,以避免炎症进一步加重,影响生殖健康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