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气管狭窄的原因包括先天性因素和后天性因素,先天性因素有胚胎发育异常;后天性因素包含气道炎症(感染性炎症如结核、病毒感染,非感染性炎症如哮喘、嗜酸性粒细胞性支气管炎)、气道外伤(胸部外伤、医源性外伤)、气道异物、肿瘤(原发性肿瘤如支气管腺瘤、癌,转移性肿瘤)、其他因素(放射性损伤、结缔组织病相关)。
后天性因素
气道炎症
感染性炎症:
细菌感染:如结核分枝杆菌感染引起的结核性支气管炎,结核病变可导致支气管黏膜充血、水肿、增厚,进而引起支气管狭窄。肺结核在全球范围内仍较为常见,尤其是在免疫力低下的人群中,结核杆菌感染气道后,炎症反应持续存在,不断破坏支气管组织,最终导致狭窄。
病毒感染:某些病毒感染也可引发气道炎症并导致狭窄,例如严重的腺病毒肺炎,在儿童中较为常见,肺炎病程中支气管黏膜的反复炎症损伤、修复,可使支气管壁结构发生改变,导致管腔狭窄。
非感染性炎症:
支气管哮喘:长期反复发作的哮喘患者,气道处于慢性炎症状态,气道黏膜肿胀、黏液分泌增多,气道平滑肌痉挛,若病情控制不佳,长期的炎症刺激会导致支气管壁的纤维组织增生,引起支气管狭窄。哮喘的发病与遗传易感性和环境因素有关,过敏体质的人群更容易发生哮喘相关的气道炎症及狭窄。
嗜酸性粒细胞性支气管炎:气道以嗜酸性粒细胞浸润为主的慢性炎症,可导致支气管黏膜的损伤和修复异常,进而引起支气管狭窄。这种疾病相对较为少见,但也会导致气道功能的改变。
气道外伤
胸部外伤:严重的胸部闭合性或开放性外伤,如车祸、高处坠落等导致的胸部损伤,可能直接损伤支气管。例如,支气管断裂后,在修复过程中可能形成瘢痕组织,从而引起支气管狭窄。儿童胸部外伤相对较少,但一旦发生,由于其气道相对较软,损伤后修复过程中更易出现瘢痕狭窄的情况。
医源性外伤:在一些医疗操作过程中可能导致气道外伤,如气管插管或支气管镜检查时操作不当,可能造成支气管黏膜的损伤、撕裂,后续修复形成瘢痕,引起支气管狭窄。对于长期需要气管插管的患者,医源性气道损伤导致狭窄的风险相对较高,尤其是儿童,其气道更娇嫩,医源性损伤后发生狭窄的可能性需要特别关注。
气道异物:
儿童是气道异物的高发人群,异物吸入气道后,可阻塞支气管,引起局部的炎症反应,同时异物对支气管壁的刺激会导致黏膜肿胀、肉芽组织增生等,长期可导致支气管狭窄。例如,儿童误将小玩具、食物等吸入气道,若未能及时取出,就可能引发后续的气道狭窄问题。
肿瘤
原发性肿瘤:支气管本身的原发性肿瘤,如支气管腺瘤、支气管癌等,肿瘤组织占据支气管腔,可直接导致支气管狭窄。支气管癌在中老年人群中相对常见,尤其是有长期吸烟史的人群,肺癌可侵犯支气管,使管腔逐渐狭窄,影响通气功能。
转移性肿瘤:其他部位的恶性肿瘤转移至支气管,也可导致支气管狭窄。例如,肺癌转移至支气管周围淋巴结,肿大的淋巴结压迫支气管引起狭窄;或者其他部位的癌肿通过血行转移等方式转移到支气管,形成转移瘤导致狭窄。
其他因素
放射性损伤:胸部接受放射治疗的患者,由于射线对气道组织的损伤,可引起放射性支气管炎,后期出现纤维组织增生,导致支气管狭窄。例如,肺癌患者接受放射治疗后,可能出现放射性支气管狭窄,影响患者的呼吸功能。
结缔组织病相关:某些结缔组织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关节炎等,可累及气道,引起气道的炎症、纤维化等改变,进而导致支气管狭窄。结缔组织病的发病机制与自身免疫紊乱有关,气道受累是其多系统受累的表现之一,这类患者需要长期关注气道情况,因为气道狭窄可能会严重影响呼吸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