痤疮是毛囊皮脂腺单位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与雄激素、皮脂分泌、痤疮丙酸杆菌等有关,好发于面、胸背等,皮疹多样,轻度局部治疗,中重度需相应药物,预防要清洁等;毛囊炎是毛囊及其周围组织炎症,多由细菌感染引起,好发于头面、颈等,以毛囊为中心的丘疹等,细菌感染性主要用抗生素治疗,预防要清洁等,可通过定义病因、临床表现、显微镜表现、诊断鉴别、治疗预防等区分痤疮与毛囊炎,不同年龄段人群需注意相关皮肤特点及护理。
痤疮:是一种毛囊皮脂腺单位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其发生主要与雄激素水平及皮脂分泌增加相关,痤疮丙酸杆菌繁殖、毛囊皮脂腺导管角化异常等也与之有关。青春期人群由于雄激素分泌旺盛,皮脂分泌增多,更容易发生痤疮,当然,其他年龄段人群也可能患病,生活不规律、高糖高脂饮食等因素会加重病情。
毛囊炎:是毛囊及其周围组织的炎症,主要由细菌(如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引起,皮肤擦伤、搔抓等导致皮肤屏障受损时,细菌容易侵入毛囊引发炎症,糖尿病患者、免疫力低下人群相对更易患毛囊炎,因为他们的身体抵抗力较弱,不利于抵御细菌感染。
临床表现
痤疮:好发于面颊、额部,其次是胸部、背部及肩部。皮疹表现多样,包括粉刺(白头粉刺和黑头粉刺)、丘疹、脓疱、结节、囊肿等。粉刺是痤疮的早期表现,白头粉刺为肤色或淡红色丘疹,表面有白色角质栓;黑头粉刺是开放性粉刺,顶端为黑色;炎症明显时会出现红色丘疹、脓疱,严重者可形成结节、囊肿,愈合后可能留下瘢痕。
毛囊炎:好发于头面部、颈部、臀部及外阴等部位。基本损害是毛囊口丘疹,逐渐发展为以毛囊为中心的红色丘疹,有时丘疹顶端有白色脓疱,脓疱破裂、干涸后可结痂,一般伴有不同程度的疼痛或瘙痒。
显微镜下表现
痤疮:在显微镜下可见毛囊皮脂腺导管角化过度,毛囊内有角质栓,有痤疮丙酸杆菌等微生物存在,炎症区域有大量炎性细胞浸润。
毛囊炎:显微镜下可见毛囊及周围组织有中性粒细胞等炎性细胞浸润,细菌感染时可找到病原菌。
诊断与鉴别诊断
痤疮的诊断:主要根据患者的病史、典型的临床表现进行诊断,一般不需要特殊的实验室检查,但有时为了排除其他疾病可能会进行相关检查。医生会观察皮疹的形态、分布等情况来明确诊断。
毛囊炎的诊断:依据皮损表现及可能的诱因等进行诊断,细菌感染性毛囊炎通过临床表现基本可诊断,必要时可进行细菌培养来确定病原菌。
鉴别要点:痤疮的皮疹多样且有特定的好发部位和发展过程,而毛囊炎主要是毛囊及周围的炎症性丘疹,可通过皮疹的具体形态、分布以及病因等方面进行鉴别。
治疗与预防
痤疮的治疗:轻度痤疮以局部治疗为主,如外用维A酸类药物(阿达帕林凝胶等)、过氧苯甲酰等;中度痤疮可联合口服抗生素(如四环素类);重度痤疮可能需要口服异维A酸等药物,但异维A酸有一定的副作用,使用需谨慎,尤其对于育龄期男女,要注意避孕等问题。预防方面,要注意皮肤清洁,避免用手挤压痤疮,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合理饮食,规律作息。
毛囊炎的治疗:细菌感染引起的毛囊炎主要使用抗生素治疗,外用莫匹罗星软膏等,严重时可口服抗生素。预防上要注意皮肤的清洁卫生,避免外伤,积极治疗糖尿病等基础疾病以提高机体免疫力。
不同年龄段人群在面对痤疮和毛囊炎时需注意,儿童期如果出现类似皮疹,要考虑儿童皮肤特点,儿童皮肤较娇嫩,治疗时更应选择温和的方法,避免刺激皮肤;女性在月经周期等特殊时期,激素水平变化可能影响痤疮的发生发展,要注意经期的皮肤护理;男性雄激素水平相对较高,要注意保持面部清洁等。总之,准确区分痤疮和毛囊炎对于合理治疗和预防很重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