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流行性感冒由流感病毒引起,流感病毒易变异,老年人是易感人群,患流感后起病急、全身症状突出,重症风险高,可通过临床和实验室检查诊断,治疗包括一般和抗病毒治疗,预防可通过接种疫苗和一般措施,其在各方面有特殊性需针对性措施保障老年人健康。
一、定义
老年人流行性感冒(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发生在老年人这一特殊人群中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流感病毒分为甲、乙、丙、丁四型,其中甲型和乙型流感病毒常引起季节性流行。
二、病原体特点
流感病毒属于正黏病毒科,病毒颗粒呈球形或丝状,其核心为分节段的单股负链RNA。流感病毒易发生变异,抗原性变异是其显著特点,抗原漂移和抗原转换可导致新的病毒亚型出现,使得老年人等人群容易反复感染。
三、流行病学特点
传染源:主要是流感患者和隐性感染者,老年人若感染流感病毒,也可成为传染源,其咳嗽、打喷嚏等方式可排出病毒污染环境。
传播途径:主要通过空气中的飞沫传播,也可通过口腔、鼻腔、眼睛等黏膜直接或间接接触传播。老年人由于身体机能下降,在人群密集、通风不良的场所更容易感染。
易感人群:老年人因免疫功能衰退,呼吸道黏膜防御功能减弱,对流感病毒的抵抗力下降,是流感的易感人群,且感染后发生重症的风险较高。
四、临床表现特点
一般症状:老年人患流感后,起病急,主要症状有发热(体温可高达39-40℃)、头痛、肌痛、乏力等全身症状较为突出,而呼吸道卡他症状如鼻塞、流涕、咽痛等相对较轻。部分老年人还可能出现恶心、呕吐、腹泻等胃肠道症状。
重症表现:老年人感染流感后更容易发展为重症,可出现肺炎、呼吸衰竭、感染性休克、多器官功能衰竭等并发症。例如,肺炎是流感常见的并发症,老年人发生肺炎时,症状可能不典型,如发热不高,但可出现呼吸急促、嗜睡、精神萎靡等表现,严重影响老年人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
五、诊断方法
临床诊断:根据老年人的流行病学史(如近期接触流感患者等)和临床表现进行初步判断。但要明确诊断需进一步进行实验室检查。
实验室检查
病毒核酸检测:采用实时荧光RT-PCR等方法检测呼吸道标本中的流感病毒核酸,是早期快速诊断的常用方法,对于老年人流感的早期诊断有重要价值。
病毒抗原检测:包括免疫荧光法和胶体金法等,可快速检测流感病毒抗原,但敏感性低于核酸检测。
血清学检测:通过检测血清中特异性抗体水平,如急性期和恢复期双份血清特异性IgG抗体水平呈4倍或4倍以上升高,有助于回顾性诊断。
六、治疗原则
一般治疗:老年人患流感后需注意休息,多饮水,增加营养,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对于有发热等症状的老年人,要密切监测体温等生命体征。
抗病毒治疗:在发病48小时内开始抗流感病毒药物治疗,可减轻症状、缩短病程、减少并发症。常用的抗病毒药物有神经氨酸酶抑制剂等,但需根据老年人的具体情况合理选用,注意药物可能存在的不良反应等。
七、预防措施
疫苗接种:接种流感疫苗是预防流感最有效的手段。老年人应每年接种流感疫苗,一般建议在流感流行季前接种。疫苗可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抗体,降低老年人感染流感的风险以及感染后发生重症的概率。
一般预防措施:老年人应尽量避免去人群密集场所,如必须前往需佩戴口罩。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手,避免用手触摸眼睛、口鼻等。保持良好的生活方式,适度锻炼,增强体质,但要注意根据自身身体状况选择合适的锻炼方式和强度。
老年人流行性感冒是一种需要重点关注的疾病,由于老年人自身的生理特点,其在流感的发生、发展及预后等方面都有其特殊性,在预防和治疗等方面都需要采取针对性的措施,以保障老年人的健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