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浸润性膀胱癌与浸润性膀胱癌在定义病理、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及治疗预后上有差异,非浸润性膀胱癌肿瘤局限黏膜层,症状轻,预后较好,多经尿道手术及灌注化疗;浸润性膀胱癌肿瘤侵犯肌层等,有明显刺激症状、排尿困难等,预后差,多需根治术及辅助化疗,且老年、女性等不同人群治疗需综合评估,还与生活方式、基础病史等有关。
一、定义与病理特征
非浸润性膀胱癌:肿瘤细胞局限于膀胱黏膜层,未侵犯膀胱肌层。病理上多为乳头状瘤或低级别的乳头状癌,细胞分化较好,生长相对缓慢,侵袭性低。例如,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NMIBC)中的乳头状尿路上皮癌,肿瘤细胞主要位于黏膜层,基底膜完整。
浸润性膀胱癌:肿瘤细胞已突破膀胱黏膜层,侵犯到膀胱肌层甚至更深层次的组织,如膀胱周围脂肪组织、邻近器官等。病理上多为高级别的癌,细胞分化差,侵袭性强,容易发生转移。例如,浸润性尿路上皮癌,肿瘤细胞穿透基底膜,侵犯肌层。
二、临床表现差异
非浸润性膀胱癌:常见症状为无痛性肉眼血尿,多为间歇性发作,出血量可多可少。部分患者可能伴有尿频、尿急等膀胱刺激症状,但相对较轻,一般不伴有明显的排尿困难和下腹部疼痛等。由于肿瘤局限于黏膜层,对膀胱功能影响较小,患者一般情况相对较好。
浸润性膀胱癌:除了有无痛性肉眼血尿外,还常出现明显的膀胱刺激症状,如尿频、尿急、尿痛,且症状进行性加重。患者可能出现排尿困难,这是因为肿瘤侵犯肌层后导致膀胱容量减小、尿道受压等。此外,还可能出现下腹部疼痛,疼痛可向会阴部、腰部放射,晚期患者可出现消瘦、乏力等全身症状,这是由于肿瘤消耗身体能量以及转移等因素导致。
三、影像学检查特点
非浸润性膀胱癌:超声检查可发现膀胱内的乳头状或结节状占位病变,病变一般局限于黏膜层,膀胱壁肌层回声连续、完整。CT检查可见膀胱内的占位,通常呈乳头状,增强扫描时病变可有强化,但肌层未见侵犯的表现。磁共振成像(MRI)对于非浸润性膀胱癌的诊断也有一定价值,能清晰显示肿瘤位于黏膜层,肌层信号正常。
浸润性膀胱癌:超声检查可见膀胱壁增厚,肌层回声中断,提示肿瘤侵犯肌层。CT检查可发现膀胱壁局部增厚,与周围组织分界不清,增强扫描时病变强化明显,且常能发现周围组织受侵及区域淋巴结转移等情况。MRI能更准确地判断肿瘤对肌层的侵犯程度以及是否有周围组织转移等,对于浸润性膀胱癌的分期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四、治疗方法及预后区别
非浸润性膀胱癌:治疗方法主要包括经尿道膀胱肿瘤切除术(TURBT),术后根据情况可能进行膀胱灌注化疗,如使用丝裂霉素、表柔比星等药物,以降低复发风险。预后相对较好,5年生存率较高,但存在复发可能,尤其是低级别的非浸润性膀胱癌复发率相对较高。对于一些低危的非浸润性膀胱癌患者,通过规范治疗,复发后再次治疗仍可取得较好效果。
浸润性膀胱癌:治疗多采用根治性膀胱切除术,联合盆腔淋巴结清扫术,术后可能需要辅助化疗,如使用顺铂为基础的化疗方案。预后相对较差,5年生存率较低,因为浸润性膀胱癌容易发生转移,即使进行了根治性手术,仍有较高的复发和转移风险。对于老年患者,由于身体机能相对较差,手术耐受性可能降低,在治疗时需要综合评估身体状况;对于年轻患者,应尽量争取根治性治疗以提高预后。女性患者在治疗时需考虑其特殊的生理结构对手术方式选择等的影响;生活方式方面,治疗后需要患者戒烟、适当运动以提高身体免疫力等;有吸烟病史的患者复发转移风险更高,需强调戒烟的重要性;对于有基础病史如糖尿病、高血压等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需要控制基础疾病,以保障手术和后续治疗的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