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囊炎是毛囊部位因病原体感染等引发的炎症,痤疮是累及毛囊皮脂腺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二者在定义与病因、临床表现、诊断与鉴别、治疗与预防上均有不同,毛囊炎可由细菌或真菌感染等引起,表现为毛囊性丘疹等,通过相关检查诊断,可用药等治疗并注意预防;痤疮与雄激素等因素相关,有多种皮疹表现,依表现诊断,可据病情采取不同治疗并通过良好生活习惯等预防。
痘痘:医学上称痤疮,是一种累及毛囊皮脂腺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主要与雄激素水平增高导致皮脂腺分泌旺盛、毛囊皮脂腺导管角化异常、痤疮丙酸杆菌繁殖、炎症免疫反应等因素相关,青春期人群由于体内激素变化,发病率相对较高,但其他年龄段也可能发病,生活中高糖饮食、作息不规律、精神压力大等因素可加重痤疮。
临床表现
毛囊炎:
症状表现:典型损害为毛囊性丘疹,可伴有红肿、疼痛等,皮疹初起为红色充实性丘疹,之后迅速发展为丘疹性脓疱,周围有红晕,脓疱干涸或破溃后形成黄痂,痂脱落后一般不留瘢痕。不同类型毛囊炎表现略有不同,如细菌性毛囊炎的脓疱一般较浅,而真菌性毛囊炎的皮疹可能更倾向于毛囊性小丘疹、脓疱等。
好发部位:多见于头面部、颈部、臀部及外阴等有毛囊分布的部位,不同部位的毛囊炎表现可能因局部环境等因素有一定差异,例如头皮的毛囊炎可能影响毛发的生长等。
痘痘:
症状表现:皮疹形态多样,包括粉刺(白头粉刺、黑头粉刺)、丘疹、脓疱、结节、囊肿等。粉刺是痤疮的早期表现,白头粉刺为肤色或略红色的丘疹,表面有白色角质物;黑头粉刺是开放的粉刺,顶端为黑色;随着病情发展可出现炎症性丘疹、脓疱等,严重时可形成结节、囊肿,伴有疼痛等。
好发部位:主要好发于面部,也可出现在胸背部等皮脂腺丰富的部位,面部不同区域的痤疮表现可能与局部皮脂腺分布等有关,胸背部痤疮则与局部皮脂腺分泌等相关。
诊断与鉴别
毛囊炎:主要通过临床表现结合真菌镜检、细菌培养等检查来诊断。例如真菌性毛囊炎通过镜检可发现菌丝或孢子,细菌性毛囊炎通过细菌培养可明确致病菌。需要与疖、痈等疾病鉴别,疖和痈的炎症范围更大,往往累及多个毛囊,红肿热痛更明显,且可能伴有全身症状等。
痘痘:主要根据临床表现进行诊断,一般结合患者的年龄、皮疹特点等即可初步诊断。需要与酒渣鼻、颜面播散性粟粒性狼疮等疾病鉴别,酒渣鼻好发于中年人,皮疹以红斑、毛细血管扩张为主;颜面播散性粟粒性狼疮的皮疹为对称分布的圆形或椭圆形丘疹、结节,玻片压诊可见苹果酱色结节等。
治疗与预防
毛囊炎:
治疗:细菌性毛囊炎可外用莫匹罗星软膏等抗生素药物,严重时可口服抗生素;真菌性毛囊炎可外用抗真菌药物如酮康唑乳膏等,严重者需口服抗真菌药物。同时要注意保持皮肤清洁,避免搔抓等刺激。
预防:注意皮肤卫生,保持皮肤清洁干燥,避免外伤,积极治疗基础疾病以提高机体抵抗力等。对于特殊人群,如儿童,要注意避免搔抓皮肤,保持衣物清洁,若有皮肤损伤及时处理;老年人要注意自身基础疾病的控制,加强皮肤护理等。
痘痘:
治疗:根据病情严重程度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轻度痤疮以外用药物治疗为主,如维A酸类(阿达帕林凝胶等)、过氧化苯甲酰等;中度痤疮可外用药物联合口服抗生素等;重度痤疮可能需要口服异维A酸等药物,还可结合光疗等物理治疗方法。
预防: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如规律作息、避免熬夜,清淡饮食、少吃高糖高脂及辛辣食物,注意皮肤清洁但不要过度清洁,保持心情舒畅等。青春期人群要正确认识痤疮的发生发展,避免自行挤压痘痘,以免引起感染加重及留下瘢痕等;对于成年女性痤疮患者,要注意排查是否有内分泌紊乱等基础疾病并积极处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