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中风包括缺血性脑卒中和出血性脑卒中,脑梗是缺血性脑卒中常见类型,二者在定义范畴、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治疗原则上有区别,脑梗起病较缓,CT发病24-48小时后现低密度灶,治疗重早期溶栓等;出血性脑中风起病急,CT现高密度出血灶,治疗主止血降颅压等,不同年龄人群患病及治疗有差异需特殊考量。
脑中风是一组以脑部缺血及出血性损伤症状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疾病,又称脑卒中、脑血管意外,包括缺血性脑卒中和出血性脑卒中。而脑梗属于缺血性脑卒中的一种常见类型,是因脑部血液供应障碍,缺血、缺氧所导致的局限性脑组织的缺血性坏死或软化。
发病机制
脑中风中缺血性脑卒中主要是各种原因导致脑血管阻塞,使得局部脑组织血液供应中断;出血性脑卒中则是脑血管破裂,血液溢出压迫周围脑组织。脑梗主要是由于脑血管内形成血栓等原因造成血管腔狭窄或闭塞,进而引起相应供血区域的脑组织发生缺血性坏死。例如,动脉粥样硬化是导致脑梗常见的血管病变基础,粥样斑块的形成会使血管内膜不光滑,容易导致血小板等聚集形成血栓,堵塞血管。而出血性脑中风多与高血压、脑血管畸形等因素有关,高血压会使脑血管壁承受过高压力,容易发生破裂出血。
临床表现
症状表现:两者都可能出现突然发生的口角歪斜、言语不利、肢体无力或麻木等症状。但脑梗起病相对较缓,症状可能在数小时或数天内逐渐加重;出血性脑中风起病较急,症状往往在数分钟至数小时内达到高峰。在神经系统缺损症状方面,脑梗一般根据梗死部位不同会有相应表现,如大脑中动脉梗死可能出现对侧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和同向性偏盲等;出血性脑中风根据出血部位不同症状各异,如壳核出血可能有三偏症状(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偏盲)等,且出血量大时可能迅速出现意识障碍等情况。
体征特点:进行体格检查时,脑梗患者可能在发病早期神经系统阳性体征相对局限,随着病情变化而有相应改变;出血性脑中风由于有脑出血灶,可能会有颅内压增高的表现,如血压升高、头痛、呕吐、视乳头水肿等,神经系统体征根据出血部位不同而有不同表现,严重时可能出现脑疝相关体征,如双侧瞳孔不等大等。
影像学检查
头颅CT:脑梗在发病24-48小时后头颅CT可显示低密度梗死灶;出血性脑中风头颅CT则表现为高密度出血灶,这是两者在影像学上的重要鉴别点。对于不同年龄人群,CT检查都可快速明确诊断,但需要注意儿童出血性脑中风的病因可能与成人不同,如先天性脑血管畸形等情况。
头颅MRI:脑梗在发病早期头颅MRI就可发现异常信号,尤其是DWI(弥散加权成像)序列对早期脑梗诊断价值更高;出血性脑中风MRI也能清晰显示出血灶情况,并且对于一些小的梗死灶或早期梗死灶的显示比CT更敏感。不同年龄阶段人群进行MRI检查时需注意儿童的检查配合度等问题,但MRI在脑中风诊断中能提供更丰富的信息来区分缺血性和出血性病变。
治疗原则
脑梗治疗:强调早期溶栓(需符合溶栓指征,一般发病4.5小时内等)、改善脑循环、脑保护等治疗。对于不能溶栓的患者可采用抗血小板聚集、抗凝、降纤、脑代谢活化剂等治疗。同时要注意控制基础疾病,如高血压患者需控制血压在合理范围等。不同年龄患者治疗时需考虑药物对儿童生长发育等的影响,例如儿童脑梗的病因和治疗药物选择与成人有差异,要谨慎用药。
出血性脑中风治疗:主要是止血、降低颅内压、调控血压等。如果出血量较大可能需要手术清除血肿。对于高血压引起的出血性脑中风,要平稳控制血压,避免血压波动加重出血。在特殊人群如老年人中,治疗时要考虑其肝肾功能等状况对药物代谢的影响,以及可能存在的多种基础疾病相互影响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