晕厥的原因多样,包括心源性(心律失常、心脏结构异常)、血管迷走性、直立性低血压性、脑血管性及其他原因(血液成分异常、呼吸系统疾病),不同原因有其相应诱因、人群特点等,如心源性晕厥中缓慢性和快速性心律失常及瓣膜病、心肌病可致晕厥,血管迷走性晕厥多见于年轻体质弱者,直立性低血压性晕厥老年人等易患,脑血管性晕厥与脑动脉粥样硬化等有关,其他原因如低血糖、贫血、呼吸系统疾病也可引发晕厥
一、心源性晕厥
(一)心律失常
1.缓慢性心律失常:如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因窦房结功能障碍,导致心脏起搏及传导异常,心率过慢,心输出量减少,脑供血不足引发晕厥。老年人由于心脏传导系统退行性变等因素,更易发生此类心律失常相关晕厥。
2.快速性心律失常: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室性心动过速等,快速的心率使得心脏舒张期缩短,影响心室充盈,心排出量急剧下降,脑血流灌注突然减少而致晕厥。年轻人若存在先天性心脏离子通道病等情况,更易出现快速性心律失常相关晕厥。
(二)心脏结构异常
1.瓣膜病:主动脉瓣狭窄时,左心室射血受阻,心输出量减少,运动时需增加心输出量但左室不能相应增加,易发生晕厥。老年人退行性瓣膜病较为常见,而先天性瓣膜畸形在年轻人中可能存在。
2.心肌病:扩张型心肌病、肥厚型心肌病等,心肌结构和功能异常影响心脏泵血功能,导致脑供血不足引发晕厥。有家族遗传病史的人群需格外关注心肌病相关风险。
二、血管迷走性晕厥
(一)诱因机制
通常由情绪紧张、疼痛、长时间站立等诱因触发,当这些诱因作用时,体内迷走神经兴奋,导致心脏抑制(心率减慢、心肌收缩力减弱)和外周血管扩张(血管阻力降低),进而使血压下降、心输出量减少,脑灌注不足引起晕厥。年轻人在情绪波动较大或经历疼痛刺激时较易发生。
(二)人群特点
多见于年轻、体质较弱者,女性相对男性可能更易发生,与自主神经调节功能不稳定有关。
三、直立性低血压性晕厥
(一)发生情况
当从卧位、坐位突然站立时,由于重力作用,血液淤积在下肢,回心血量减少,心输出量下降,导致脑供血不足而发生晕厥。老年人因血管弹性减退、自主神经功能调节障碍,以及可能服用降压药、利尿剂等药物影响,更易出现直立性低血压相关晕厥。一些患有糖尿病自主神经病变的患者,也容易发生直立性低血压性晕厥,因为自主神经病变影响了血压的调节功能。
(二)药物因素
服用某些降压药(如α受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等)、利尿剂等可能增加直立性低血压发生风险,用药时需密切监测血压变化。
四、脑血管性晕厥
(一)脑动脉粥样硬化
动脉粥样硬化使脑血管狭窄、供血不足,当血压波动时,易导致脑缺血发作引发晕厥。老年人随着年龄增长,脑动脉粥样硬化发病率升高,是脑血管性晕厥的常见人群。
(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颈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脱落或脑血管痉挛等导致短暂性脑供血不足,可出现晕厥症状。有动脉粥样硬化基础的中老年人需警惕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相关晕厥。
五、其他原因导致的晕厥
(一)血液成分异常
1.低血糖:血糖过低时,脑部能量供应不足,可引起晕厥。糖尿病患者使用降糖药不当、长时间未进食等情况易发生低血糖性晕厥,尤其是老年糖尿病患者,血糖调节能力较差,更需注意避免低血糖发生。
2.贫血:血红蛋白含量减少,携氧能力下降,导致脑缺氧引发晕厥。长期慢性贫血患者,在活动后更易出现晕厥症状,不同年龄段均可发生,儿童可能因营养不良等原因导致贫血相关晕厥。
(二)呼吸系统疾病
严重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因肺功能障碍导致血氧饱和度下降,脑缺氧引发晕厥。老年人患呼吸系统疾病较多,需关注此类情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