腔隙性脑梗塞是脑梗塞特殊类型,由高血压等致脑深部微小动脉闭塞引发,病变范围多2-20毫米;发病机制与脑深部小动脉玻璃样变及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有关;临床表现多样,有一般症状及不同部位表现;诊断靠头颅CT、MRI等影像学检查;治疗针对基础病,预防需控基础病、健康生活及定期体检,特殊人群有不同注意事项。
发病机制
主要是脑深部的小动脉发生玻璃样变,导致血管闭塞,进而形成小的梗死灶。这些小动脉多为穿支动脉,常见的病因有高血压,长期高血压可使脑内小动脉壁结构发生变化,如玻璃样变等;另外,糖尿病、高脂血症等也会增加腔隙性脑梗塞的发病风险,糖尿病可引起血管壁损害、血液黏稠度增高等,高脂血症会使血液脂质成分增加,容易在血管壁沉积,影响血管功能。
临床表现
一般症状:患者可能没有明显的头痛、呕吐等全脑症状,部分患者可能有轻微的头晕、头痛、肢体麻木、无力等表现。
不同部位的表现
纯运动性轻偏瘫:表现为一侧面部、上肢及下肢无力,不伴有感觉障碍、视觉障碍等,常见于内囊、脑桥等部位的腔隙性梗塞。
纯感觉性卒中:主要表现为一侧肢体的感觉异常,如麻木、刺痛等,可累及面部,通常由丘脑等部位的病变引起。
共济失调性轻偏瘫:表现为病变对侧的轻偏瘫伴有共济失调,下肢症状较上肢重,常见于脑桥基底部上1/3和中1/3交界处等部位的病变。
诊断方法
影像学检查
头颅CT:是常用的检查方法,可见脑内直径小于15毫米的圆形或椭圆形低密度病灶,边界清楚,多位于基底节、丘脑、脑桥等部位,但早期(24-48小时内)可能显示不清。
头颅MRI:对腔隙性脑梗塞的诊断敏感性高于CT,能够更早发现病灶,尤其是在发病数小时后即可显示出T1加权像低信号、T2加权像高信号的病灶。
治疗与预防
治疗:主要是针对基础疾病进行治疗,如控制高血压,可使用降压药物;控制血糖、血脂等。同时,可使用改善脑循环的药物等,但具体药物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预防
控制基础疾病:对于高血压患者,应将血压控制在合理范围,一般建议血压控制在140/90mmHg以下,老年人可适当放宽,但需根据个体情况调整;糖尿病患者要严格控制血糖,使血糖水平接近正常范围;高脂血症患者要通过饮食控制、运动或药物治疗来降低血脂。
健康生活方式:合理饮食,建议低盐、低脂、低糖饮食,多吃蔬菜水果等富含维生素和膳食纤维的食物;适量运动,如每周进行至少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等;戒烟限酒,吸烟和过量饮酒会增加腔隙性脑梗塞的发病风险,戒烟限酒有助于降低风险。
定期体检:中老年人应定期进行体检,包括头颅影像学检查等,以便早期发现腔隙性脑梗塞的相关病变,及时采取干预措施。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老年人:老年人是腔隙性脑梗塞的高发人群,由于其身体机能下降,基础疾病可能更多,在治疗和预防时要更加谨慎。在控制血压等基础疾病时,要密切监测血压、血糖等指标的变化,避免因血压波动过大等引起不良事件;在进行运动等生活方式干预时,要根据自身身体状况选择合适的运动方式和强度,避免过度运动导致身体不适。
糖尿病患者:糖尿病患者发生腔隙性脑梗塞的风险较高,在控制血糖的同时,要注意保护血管,严格按照糖尿病的饮食和治疗方案进行管理,定期监测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等指标,同时关注血管病变情况,如定期检查眼底等,因为糖尿病性血管病变可能与腔隙性脑梗塞的发生密切相关。
高血压患者:高血压患者要长期坚持降压治疗,不能随意停药或增减药量,要严格按照医生的建议进行治疗,同时要注意生活方式的调整,保持情绪稳定,因为情绪激动等可能导致血压突然升高,加重病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