腮腺混合瘤是常见涎腺肿瘤,好发腮腺,病因不明,有局部肿块等表现,靠影像学和病理学诊断,手术是主要治疗,不同人群手术有注意事项,良性预后较好,恶性预后较差。
一、定义与基本情况
腮腺混合瘤是一种常见的涎腺肿瘤,又称为多形性腺瘤,它是由腮腺上皮组织、黏液样或软骨样组织等多种成分混合组成。好发于腮腺,占腮腺肿瘤的80%左右,任何年龄均可发病,以30-50岁人群多见,女性略多于男性。
二、病因
目前其确切病因尚不十分明确,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
胚胎发育异常:在胚胎发育过程中,原始口腔上皮的芽突残留,这些残留组织在后天因素影响下逐渐发展形成肿瘤。
基因突变:有研究发现某些基因的突变可能与腮腺混合瘤的发生发展相关,但具体的基因变异位点及作用机制仍在进一步探索中。
三、临床表现
局部肿块:多表现为耳垂下、耳前区或腮腺后下部的无痛性肿块,生长缓慢,病程可达数年甚至数十年。肿块质地中等,边界清楚,与周围组织无粘连,可推动。但当肿瘤发生恶变时,肿块生长速度会明显加快,质地变得硬韧,与周围组织粘连固定,还可能出现疼痛、面神经麻痹等症状。
其他表现:若肿瘤累及面神经,可能出现面部表情肌运动障碍,如闭眼不全、口角歪斜等;当肿瘤压迫周围组织时,可能会引起相应的功能障碍,如吞咽困难、呼吸困难等,但这种情况相对较少见。
四、诊断方法
影像学检查
B超检查:可清晰显示腮腺肿块的形态、大小、质地等情况,表现为边界清楚的低回声或混合回声结节,有助于初步判断肿瘤的性质,但对于较小的肿瘤或与周围组织关系的判断有时不够精确。
CT检查:能更准确地显示肿瘤与周围组织的解剖关系,如是否累及面神经、腮腺导管等结构,还可发现肿瘤内部是否有钙化等情况,对制定治疗方案有重要指导意义。
MRI检查:对软组织的分辨率更高,能更好地显示肿瘤的内部结构以及与周围血管、神经等组织的关系,尤其在判断肿瘤是否侵犯面神经管等方面有独特优势。
病理学检查:最终确诊需要依靠病理学检查,通常是在手术中取组织进行冰冻切片检查,明确肿瘤的良恶性;对于术前怀疑恶变的情况,也可在术前通过细针穿刺活检获取组织进行病理诊断,但细针穿刺活检有一定的假阴性率。
五、治疗原则
手术治疗:是腮腺混合瘤的主要治疗方法。手术原则是在保留面神经功能的前提下完整切除肿瘤。对于良性的腮腺混合瘤,完整切除肿瘤即可;如果是恶性腮腺混合瘤,除了切除肿瘤外,还需要根据病情扩大手术范围,必要时还需要进行颈部淋巴结清扫等。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儿童患者:儿童患腮腺混合瘤相对少见,由于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手术时需要更加精细操作,尽量减少对面神经等重要结构的损伤,同时要充分考虑手术对面部外观和生长发育的影响,术后要密切观察患儿的恢复情况以及面神经功能等。
老年患者:老年患者常合并有其他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手术前需要对患者的全身状况进行全面评估,调整基础疾病的控制情况,确保患者能够耐受手术。术后要加强护理,预防肺部感染、切口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
女性患者:女性患者可能更关注手术对面部外观的影响,在手术设计时要充分考虑美容效果,尽量选择合适的手术切口,减少手术瘢痕对外观的影响。同时,要与患者充分沟通手术的风险和可能的外观变化等情况。
六、预后情况
良性腮腺混合瘤:如果能够完整切除肿瘤,预后通常较好,复发率较低。但如果手术切除不彻底,肿瘤容易复发,复发后再次手术的难度会增加。
恶性腮腺混合瘤:预后相对较差,除了局部复发外,还容易发生远处转移,5年生存率相对较低。其预后与肿瘤的病理类型、分期、手术切除是否彻底等因素密切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