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指肠溃疡后壁穿孔有其临床表现、体征及影像学特点。临床表现上腹痛突然剧烈呈刀割样等,伴恶心呕吐,穿孔大时可现休克;体征有腹膜刺激征、肝浊音界变化、肠鸣音减弱或消失;X线立位平片可见膈下游离气体,CT可发现腹腔内积液等情况,不同年龄患者表现有一定差异但核心特点不变。
一、临床表现特点
(一)腹痛特点
疼痛性质:十二指肠溃疡后壁穿孔时,腹痛多突然发生且较为剧烈,呈刀割样或烧灼样。这是因为胃肠内容物(如胃酸、胰液等)经穿孔处流入腹腔,刺激腹膜,引起强烈的疼痛感觉。对于不同年龄、性别的患者,疼痛的感知可能略有差异,但基本性质相似。儿童可能因表达能力有限而表现为哭闹不安等,成年男性或女性在疼痛程度上无本质区别,但女性在经期等特殊生理状态下可能对疼痛的敏感度略有不同,但这并非由穿孔部位决定。
疼痛部位:初始疼痛多位于上腹部或右上腹部,随着病情发展,由于腹膜的扩散作用,疼痛可蔓延至全腹部,但仍以上腹部为起始重点区域。这是由于后壁穿孔后,胃肠内容物首先刺激上腹部的腹膜。
(二)伴随症状特点
恶心、呕吐:患者常伴有恶心、呕吐症状。这是因为腹腔受到刺激后,引起胃肠道的反射性反应。呕吐物初期多为胃内容物,病情进一步发展可能含有胆汁等。对于有基础疾病或特殊生活方式的患者,如本身有胃肠道功能紊乱的患者,恶心、呕吐症状可能相对更明显;长期饮酒的患者可能在疼痛刺激下更容易出现较频繁的呕吐。
休克表现:若穿孔较大,短时间内大量胃肠内容物流入腹腔,可导致患者出现休克表现,如面色苍白、冷汗、脉搏细速、血压下降等。老年患者由于机体代偿能力相对较弱,发生休克的风险更高,且休克出现可能更为迅速;年轻患者代偿能力相对较好,休克表现出现相对较晚,但一旦出现,病情往往也较为危重。
二、体征特点
(一)腹部体征
腹膜刺激征:腹部压痛、反跳痛、腹肌紧张明显。压痛以穿孔部位所在的上腹部最为显著,反跳痛是指医生按压腹部后迅速抬手时患者疼痛加剧,腹肌紧张表现为腹部肌肉僵硬。不同年龄患者的体征表现可能因肌肉发达程度等有所不同,儿童腹部肌肉相对薄弱,腹肌紧张程度可能不如成年患者明显,但压痛和反跳痛仍可存在;老年患者肌肉萎缩等因素可能使体征表现不典型,但依然存在腹膜刺激征的病理基础。
肝浊音界变化:肝浊音界缩小或消失。这是因为胃肠穿孔后,腹腔内进入气体,影响了肝浊音界的叩诊。但需要注意与其他疾病导致肝浊音界变化的情况相鉴别。例如,肠梗阻等疾病也可能影响肝浊音界,但十二指肠溃疡后壁穿孔有其特定的病史等特点可辅助鉴别。
(二)其他体征
肠鸣音变化:肠鸣音减弱或消失。由于腹腔内炎症刺激,胃肠道蠕动受到抑制,导致肠鸣音减弱或消失。对于有长期便秘等肠道功能紊乱病史的患者,本身肠鸣音可能就相对较弱,此时穿孔后肠鸣音减弱或消失的表现可能更容易被忽视,但仍可通过其他体征综合判断病情。
三、影像学特点
(一)X线检查
立位腹部平片:可见膈下游离气体。这是十二指肠溃疡后壁穿孔的典型影像学表现之一,因为气体积聚在膈下,在立位平片上可清晰看到。不同年龄患者的X线表现基本相似,但儿童由于腹腔容积相对较小等因素,气体显示可能相对不典型,但膈下游离气体的存在是重要的诊断依据。
(二)CT检查
可发现腹腔内积液等情况:CT检查能够更清晰地显示腹腔内的积液范围、穿孔周围组织的炎症情况等。对于一些不典型的穿孔情况,CT检查可能提供更准确的诊断信息。在老年患者中,由于可能合并其他基础疾病,CT检查对于全面评估病情,包括是否存在腹腔内其他并发症等有重要意义;年轻患者通过CT检查也能明确穿孔及腹腔内的病变范围等情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