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发热不退的情况,首先要评估病情(观察伴随症状、测量体温变化)并查找原因(考虑乙型流感病毒持续复制或合并其他病原体感染),可采取非药物干预(补充水分、物理降温),还需考量药物使用(符合指征用退烧药,流感用抗流感药,退不下去就医调整),特殊人群(儿童、老年)需特殊关注和处理。
一、评估病情与查找原因
1.病情评估
首先观察患者除了发热不退外,是否还有其他症状,如咳嗽、咳痰、咽痛、头痛、乏力等。如果患者同时伴有呼吸急促、精神萎靡、抽搐等严重表现,需立即就医。对于不同年龄的患者,评估重点有所不同。儿童可能更需关注精神状态,因为儿童对发热的耐受和反应与成人不同;成人则需留意基础疾病情况,如本身有慢性肺部疾病、心血管疾病等,发热不退可能加重基础疾病。
测量体温的变化情况,记录发热的持续时间、体温峰值等。例如,若患者持续高热超过3天仍不退,需考虑是否存在其他感染因素或并发症。
2.原因查找
乙型流感病毒感染后发热不退可能是病毒持续复制引起。另外,也需排除是否合并有细菌等其他病原体的混合感染。例如,流感患者在发热过程中,呼吸道局部防御功能下降,容易继发细菌感染,如合并肺炎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感染时,发热可能迁延不愈。
二、非药物干预措施
1.补充水分
鼓励患者多饮水,保证充足的水分摄入。对于不同年龄患者,饮水量需适当调整。儿童应少量多次饮水,避免一次大量饮水引起呕吐等不适;成人每日饮水量可维持在1500-2000毫升左右。充足的水分摄入有助于维持身体的正常代谢,促进尿液排出,从而帮助机体散热。
可以饮用温开水、淡盐水等。淡盐水对于因发热出汗较多导致电解质丢失的患者有一定的电解质补充作用,但需注意儿童不宜过量饮用过咸的水。
2.物理降温
对于体温未超过38.5℃左右的患者,可采用物理降温方法。例如,用温水擦拭患者的额头、颈部、腋窝、腹股沟等大血管丰富的部位。擦拭时注意温度适宜,一般32-34℃左右,每次擦拭时间不宜过长,以10-15分钟为宜。儿童皮肤较为娇嫩,擦拭时动作要轻柔。
也可以使用退热贴,将退热贴贴在患者的额头等部位,通过凝胶中水分的蒸发来带走热量,起到降温作用。但需注意退热贴的使用时间和更换频率,一般每4-6小时更换一次。
三、医疗干预相关情况
1.药物使用考量
如果患者发热超过38.5℃且伴有明显不适,在符合用药指征的情况下可考虑使用退烧药,但需注意不同年龄段的用药禁忌。例如,儿童应避免使用含有阿司匹林的退烧药,因为可能引起瑞氏综合征。常用的退烧药有对乙酰氨基酚等,但如果退烧药使用后体温退不下去,需及时就医评估是否需要调整治疗方案。
对于乙型流感病毒感染,通常会使用抗流感病毒药物,如奥司他韦等。如果患者规范使用抗流感病毒药物后发热仍不退,可能需要进一步检查明确是否存在并发症等情况。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如血常规、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等炎症指标,以及胸部影像学等检查结果来综合判断,必要时调整治疗药物。
2.特殊人群情况
对于儿童患者,由于其体温调节中枢发育不完善,病情变化相对较快。如果儿童乙型流感病毒感染后退烧药退不下去,更需密切观察精神状态、体温变化以及是否出现抽搐等情况。要及时带儿童就医,在就医过程中注意保暖,但避免过度包裹影响散热。
对于老年患者,老年人体质相对较弱,可能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在发热不退时,需更加谨慎评估病情。要关注老年人的肝肾功能情况,因为药物代谢主要通过肝肾进行,避免使用可能加重肝肾功能负担的药物。同时,要注意老年人的营养状况,发热会增加机体消耗,需保证老年人摄入足够的营养物质来维持身体机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