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直肠肿瘤性息肉的治疗包括内镜下治疗(高频电切术、氩离子凝固术等)、手术治疗(息肉较大或疑有癌变时的局部肠段切除术等),术后需病理复查和结肠镜复查,不同人群如老年人、儿童、有基础疾病人群有相应注意事项,如老年人要评估全身状况、术后加强护理等,儿童治疗谨慎、术后密切观察,有基础疾病人群治疗前后要控制基础疾病等。
一、内镜下治疗
1.高频电切术:是治疗结直肠肿瘤性息肉常用的方法。通过高频电流产生的热效应使息肉组织凝固、坏死、脱落而达到切除目的。对于有蒂息肉,可采用圈套器套住息肉蒂部,通电切除;对于无蒂或广基息肉,可使用黏膜切除术(EMR)或黏膜下剥离术(ESD)等。EMR适用于直径≤2cm的无蒂息肉,通过注射生理盐水于息肉基底部黏膜下层,使病变隆起,然后用圈套器将其切除;ESD则可用于直径较大(≤2cm)的无蒂息肉或早期癌,能完整切除病变组织,同时获取完整的病理标本以明确病变浸润深度等情况。
2.氩离子凝固术(APC):利用氩气作为传导介质,将高频电流能量传递至组织表面,使组织蛋白凝固,达到止血和去除息肉的作用。适用于一些较小的、平坦的息肉或内镜下切除术后残留病灶的处理等情况。
二、手术治疗
1.息肉较大或疑有癌变时的手术:如果结直肠肿瘤性息肉较大,或经病理检查怀疑有癌变,且累及黏膜下层较深或有淋巴结转移风险等情况时,可能需要进行外科手术治疗。手术方式包括局部肠段切除术等。例如,对于位于结肠某一段的较大息肉且有癌变倾向时,可能需要切除包含该息肉的相应肠段,以彻底清除病变组织,防止肿瘤进一步发展和转移。
三、术后随访
1.病理复查:术后要定期进行病理复查,了解切除的息肉组织是否完全切除干净,有无残留的癌变组织等情况。一般根据息肉的病理类型、大小、是否有癌变等情况制定复查间隔时间,如对于低级别上皮内瘤变的较小息肉,可能间隔6-12个月复查;而对于高级别上皮内瘤变或有癌变的息肉,可能需要更密切的随访观察。
2.结肠镜复查:术后需要定期进行结肠镜复查,监测肠道内是否有新的息肉生长。一般建议在术后1年进行首次结肠镜复查,如果复查结果正常,可适当延长复查间隔时间,但具体间隔时间需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由医生评估决定。对于有结直肠息肉家族史或高危因素的患者,可能需要更频繁的结肠镜复查。
四、不同人群的注意事项
1.老年人:老年人身体机能相对较弱,在治疗结直肠肿瘤性息肉时,要充分评估其心肺功能等全身状况。内镜下治疗时要注意操作的轻柔,减少并发症的发生风险。术后要加强护理,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变化,注意有无腹痛、便血等情况,饮食上要逐渐从流食、半流食过渡到正常饮食,选择易消化、富含营养的食物。
2.儿童:儿童结直肠肿瘤性息肉相对较少见,但一旦发现,治疗时要更加谨慎。一般优先考虑内镜下较温和的治疗方式,如对于较小的息肉可尝试内镜下圈套切除等。术后要特别注意观察儿童的排便情况和腹部症状,由于儿童表达能力有限,家长要密切关注孩子的异常表现,饮食上要保证营养均衡且易于消化,避免刺激性食物,同时要按照医生要求定期进行复查,监测肠道恢复情况和有无新的息肉出现。
3.有基础疾病人群:对于合并有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的患者,在治疗结直肠肿瘤性息肉前要将基础疾病控制在相对稳定的状态。例如,高血压患者要使血压控制在合适范围,糖尿病患者要将血糖控制在达标水平,以降低治疗过程中的风险。在治疗后也要注意基础疾病的监测和管理,如糖尿病患者要注意饮食和血糖监测,高血压患者要按时服用降压药物等,同时在用药方面要避免与治疗结直肠息肉药物产生不良相互作用,具体用药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