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血栓是在脑动脉粥样硬化等基础上形成血栓导致,多在安静或睡眠中发病,症状进展较缓慢,头部CT等检查有相应表现,治疗有溶栓、抗血小板等原则,预后与多种因素有关;脑梗包括脑血栓、脑栓塞等类型,脑栓塞起病急骤,不同类型临床表现、影像学及治疗原则有差异,预后也因情况而异,特殊人群如老年、儿童、妊娠期女性脑梗各有特点。
脑梗:又称脑梗死、脑梗塞,是由于各种原因导致脑部血液供应障碍,缺血、缺氧引起局部脑组织坏死或软化。除了脑血栓形成这种类型外,还包括脑栓塞等其他类型,脑栓塞是指血液中的各种栓子(如心脏内的附壁血栓、动脉粥样硬化的斑块等)随血流进入脑动脉而阻塞血管,当侧支循环不能代偿时,引起该血管供血区脑组织缺血性坏死,出现相应的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各年龄段均可发病,栓子来源不同发病相关因素各异,心源性栓子所致脑栓塞与心脏病史等相关。
临床表现
脑血栓:多在安静或睡眠中发病,部分患者发病前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前驱症状,如单侧肢体无力、麻木等。症状多在数小时或2-3天内达到高峰,症状相对较进展缓慢,常见症状有偏瘫、偏身感觉障碍、言语不利等,具体表现取决于梗死部位,如梗死发生在优势半球可出现失语等。
脑梗:脑栓塞起病急骤,常在数秒或数分钟内症状达到高峰,是脑梗中起病较急的类型,症状轻重差异较大,取决于栓塞血管的大小和梗死的面积,除了有偏瘫、失语等类似脑血栓的症状外,因起病急,部分患者可能有原发疾病相关表现,如心源性脑栓塞患者可能有心脏病相关体征等;不同类型脑梗临床表现虽有一定共性,但具体表现因病因不同有各自特点。
影像学检查
脑血栓:头部CT在发病24-48小时后可见低密度梗死灶;头部MRI早期就可发现梗死病灶,弥散加权成像(DWI)对早期脑梗死诊断敏感性高,能更早发现缺血病灶。
脑梗:脑栓塞在头部CT上可见相应部位低密度灶,头部MRI表现与脑血栓类似,DWI可早期显示梗死灶;不同类型脑梗因病因不同可能有其特殊影像学表现,如脑栓塞有时可发现栓子来源相关的心脏等部位异常等。
治疗原则
脑血栓:一般早期可考虑溶栓治疗(需符合溶栓指征),常用药物有阿替普酶等,但有严格时间窗要求(通常在发病4.5小时内);抗血小板聚集治疗,如使用阿司匹林等;改善脑循环,可使用丁苯酞等药物;同时控制基础疾病,如高血压患者需控制血压等。
脑梗:脑栓塞的治疗除了上述改善脑循环、控制基础疾病等措施外,对于心源性脑栓塞需注意抗凝治疗,但抗凝治疗有严格适应证和禁忌证;不同类型脑梗治疗侧重点有所不同,如脑栓塞强调对原发疾病的处理以预防再次栓塞等。
预后情况
脑血栓:预后与梗死部位、面积、治疗是否及时等有关,一般经过规范治疗部分患者可获得不同程度恢复,但部分患者会留有不同程度后遗症,如肢体残疾、言语障碍等,年龄较大、基础疾病多的患者预后相对较差。
脑梗:脑栓塞预后差异较大,与栓子大小、数量、部位及基础疾病等有关,起病急骤者若能及时得到有效治疗部分可改善预后,但若梗死面积大或重要功能区梗死,预后相对不佳,同样基础疾病多、年龄大的患者预后受影响更明显。
特殊人群方面,老年患者由于身体机能衰退,无论是脑血栓还是脑梗,恢复能力相对较弱,并发症发生风险更高,在治疗过程中需更加密切监测各项指标,谨慎选择治疗方案;儿童发生脑梗相对少见,多与先天性血管畸形、感染等特殊病因相关,治疗需更加谨慎,充分考虑儿童生长发育特点,选择对儿童器官功能影响小的治疗方式;妊娠期女性发生脑梗较为罕见,需特别权衡治疗药物对胎儿的影响,在保障孕妇健康的同时尽量减少对胎儿的不良影响,需多学科协作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