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肠梗阻有呕吐(高位早且多为胃内容物、胆汁等,低位晚且可呈粪样)、腹胀(高位不明显、低位全腹膨胀伴肠型和蠕动波)、停止排气排便(完全性肠梗阻停止,部分性可少量)等症状,治疗包括非手术治疗(胃肠减压、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失衡、防治感染)和手术治疗(非手术无效或怀疑绞窄性肠梗阻时进行,目的是解除梗阻),需重视早期识别症状并依具体情况选合适治疗方案。
一、新生儿肠梗阻的症状
1.呕吐
对于新生儿来说,高位肠梗阻时呕吐出现较早,呕吐物多为胃内容物、胆汁等。例如,十二指肠梗阻时,生后数小时内即可出现频繁呕吐,呕吐物含胆汁。低位肠梗阻时呕吐出现较晚,呕吐物可呈粪样。这是因为梗阻部位越高,胆汁、胃内容物等排出受阻的时间越早,呕吐发生得越早;而低位梗阻时,内容物在肠道内停留时间较长,经过细菌发酵等过程后才会出现类似粪样的呕吐物。
与年龄相关,新生儿由于胃肠功能发育不完善,梗阻导致的呕吐表现可能更具特殊性,需要密切观察其呕吐的频率、呕吐物的性状等。
2.腹胀
高位肠梗阻腹胀不明显,可能仅表现为上腹部稍膨隆;低位肠梗阻则全腹膨胀,可见肠型和蠕动波。这是由于低位梗阻时大量肠内容物积聚在肠道内,导致整个腹部膨胀。对于新生儿,腹胀的观察要注意其程度,通过腹部视诊可以发现肠型和蠕动波等表现。
性别方面,新生儿腹胀的表现没有明显的性别差异,但不同性别新生儿的护理需要注意避免压迫腹部等情况。生活方式上,要保持新生儿舒适的体位,有助于观察腹胀情况。
3.停止排气排便
完全性肠梗阻时,新生儿会停止排气排便。但需要注意,部分性肠梗阻时可能仍有少量排气排便。这是因为肠道部分梗阻时,仍有部分气体和粪便可以通过梗阻部位。对于新生儿,要密切观察其肛门排气和排便情况,这是判断肠梗阻的重要指标之一。
病史方面,如果新生儿有先天性肠道发育畸形等病史,出现停止排气排便时更要高度警惕肠梗阻的可能。
二、新生儿肠梗阻的治疗
1.非手术治疗
胃肠减压
通过放置胃管吸出胃肠道内的气体和液体,减轻腹胀,降低肠腔内压力,改善肠壁血液循环,有利于改善局部病变和全身情况。对于新生儿,要选择合适的胃管,轻柔操作,避免损伤新生儿的胃肠道黏膜。
年龄因素上,新生儿胃肠黏膜娇嫩,胃肠减压操作要更加精细。生活方式上,要保持胃管的固定,避免新生儿自行拔除胃管。
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失衡
根据新生儿的丢失量、脱水程度等补充液体和电解质。例如,根据血生化检查结果补充钠、钾、氯等电解质,以及纠正酸碱平衡失调。新生儿的体液平衡调节能力较差,需要精确计算补液量和补液速度。
特殊人群方面,新生儿对液体和电解质的变化敏感,补液过程中要密切监测生命体征、血生化等指标,防止补液过多或过少导致不良后果。
防治感染
应用抗生素预防和控制感染。由于新生儿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容易发生感染,所以要合理选用抗生素。
病史方面,如果新生儿有肠道缺血等情况,更要加强抗感染措施,因为感染可能加重肠道的损伤。
2.手术治疗
对于经非手术治疗无效或怀疑有绞窄性肠梗阻的新生儿,需要及时进行手术治疗。手术的目的是解除梗阻,如粘连松解、肠切除吻合、先天性肠道畸形矫治等。例如,对于先天性肠闭锁的新生儿,多需要进行肠切除吻合术。
年龄因素上,新生儿手术风险相对较高,手术操作要更加精准,术后护理要更加精细,注意保暖、保持呼吸道通畅等。生活方式上,术后要为新生儿提供安静、舒适的恢复环境,减少刺激。
总之,新生儿肠梗阻是一种需要高度重视的疾病,早期识别症状并采取合适的治疗措施至关重要,要根据新生儿的具体情况,综合考虑年龄、病史等因素,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