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肠类癌与直肠癌有本质差异,细胞起源、生物学行为不同,病理表现有别,诊断方法及鉴别有差异,治疗原则不同,特殊人群情况也不同,临床需准确鉴别并采取相应合适措施。直肠类癌起源于神经内分泌细胞,生长缓慢、转移率低;直肠癌起源于腺上皮细胞,侵袭性高。大体病理上直肠类癌体积小、边界清,直肠癌形态多样、分界不清;显微镜下细胞表现不同。诊断均需靠病理活检等,治疗上直肠类癌局限者可内镜切除,复杂者手术,直肠癌需综合治疗。老年及儿童人群治疗各有特点,需准确鉴别并采取合适治疗随访措施。
一、定义与本质差异
直肠类癌是一种起源于神经内分泌细胞的肿瘤,属于低度恶性肿瘤,其细胞形态类似癌,但发展缓慢、转移率低;而直肠癌是源于直肠黏膜上皮细胞的恶性肿瘤,包括腺癌等多种病理类型,具有相对较高的侵袭性和转移潜能,两者在细胞起源、生物学行为等本质方面有明显不同。
(一)细胞起源
直肠类癌起源于直肠黏膜的Kultschitzky细胞(肠嗜铬细胞),属于神经内分泌系统的细胞;而直肠癌主要起源于直肠黏膜的腺上皮细胞。
(二)生物学行为
直肠类癌生长较为缓慢,肿瘤细胞分化较好,转移发生率相对较低,通常淋巴结转移率较低,远处转移罕见;直肠癌相对来说生长速度可能有差异,但总体侵袭性相对更高,较易发生区域淋巴结转移以及远处转移,如肝转移等。
二、病理表现区别
(一)大体病理
直肠类癌一般体积较小,多呈结节状、息肉状或球状,边界清楚,质地较硬;直肠癌大体形态多样,可呈溃疡型、肿块型、浸润型等,溃疡型多见,肿瘤与周围组织分界常不清。
(二)显微镜下表现
直肠类癌显微镜下细胞排列成巢状、梁状或腺管状等,细胞大小较一致,核分裂象少见;直肠癌显微镜下可见腺上皮细胞异常增生,形成腺体结构紊乱,细胞异型性明显,核分裂象多见等表现。
三、诊断方法及鉴别
(一)诊断方法
直肠指检:两者均可通过直肠指检发现直肠内肿物,但直肠类癌质地相对更硬,位置相对较局限;直肠癌肿物一般边界不清,质地较脆等。
内镜检查及病理活检:内镜下观察肿物形态,均需取病理活检来确诊。直肠类癌病理活检可见神经内分泌细胞相关特征;直肠癌病理活检可见腺上皮恶性肿瘤的特征。
影像学检查:如超声内镜可判断肿瘤浸润深度等,CT、MRI等检查可了解肿瘤有无转移等情况,对于两者的鉴别有一定帮助,但最终确诊依赖病理。
四、治疗原则不同
(一)直肠类癌治疗
体积较小、局限于黏膜层或黏膜下层的直肠类癌,可选择内镜下切除等治疗方式;对于肿瘤较大、有浸润或转移倾向的直肠类癌,可能需要手术切除,且转移率低,术后复发风险相对较低,但也需定期随访。
(二)直肠癌治疗
直肠癌治疗需根据肿瘤分期等情况综合决定,早期直肠癌可手术切除,中晚期直肠癌多需要手术、化疗、放疗、靶向治疗等综合治疗手段,总体预后相对直肠类癌较差,复发及转移风险较高。
五、特殊人群情况
(一)老年人群
老年直肠类癌患者往往身体机能相对较弱,在治疗选择上需更谨慎评估手术等治疗方式的耐受性;老年直肠癌患者由于身体各器官功能减退,可能对放化疗的耐受性更差,治疗中需密切监测不良反应,并根据身体状况调整治疗方案。
(二)儿童人群
儿童直肠类癌极为罕见,若发生直肠类癌,治疗需充分考虑儿童的生长发育特点,手术范围等的选择要尽量减少对儿童未来生长发育的影响;儿童直肠癌更是少见,治疗上除遵循成人直肠癌的一般原则外,要特别关注化疗药物对儿童生长发育、生殖系统等的潜在影响,多学科协作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
总之,直肠类癌不是直肠癌,两者在多方面存在明显区别,临床中需通过多种手段准确鉴别,并采取相应合适的治疗及随访措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