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侧基底节区腔隙性脑梗死是脑梗死特殊类型,因基底节区小动脉闭塞致局部脑组织缺血等,常见病因有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糖尿病及不良生活方式等;临床表现有无症状或头痛头晕等一般症状及不同神经系统症状;影像学检查头颅CT可初步筛查,头颅MRI价值更高;诊断依据病史、临床表现及影像学,需与颅内占位性病变等鉴别;治疗针对基础疾病及脑梗死本身,预防要戒烟限酒、健康饮食、适量运动、定期体检及遵医嘱治疗等
一、双侧基底节区腔隙性脑梗死的定义与病因
双侧基底节区腔隙性脑梗死是脑梗死的一种特殊类型,主要是由于大脑基底节区的小动脉发生闭塞,导致局部脑组织缺血、坏死、软化,形成小的梗死灶。其常见病因包括高血压,长期高血压可使脑内小动脉硬化、闭塞,这在中老年人群中尤为常见,尤其是有长期高血压病史且血压控制不佳者;动脉粥样硬化,随着年龄增长,血管内皮受损,脂质沉积形成粥样斑块,导致血管狭窄或闭塞;糖尿病,糖尿病会引起血管病变,增加血管狭窄和闭塞的风险,糖尿病患者发生双侧基底节区腔隙性脑梗死的概率高于非糖尿病患者;此外,吸烟、酗酒等不良生活方式也会增加发病风险,长期吸烟会损伤血管内皮,酗酒可导致血压波动等。
二、临床表现
1.一般症状:部分患者可能没有明显的临床症状,仅在头颅影像学检查时偶然发现。但也有患者会出现头痛、头晕等非特异性症状,头痛多为隐痛,头晕可表现为头重脚轻、昏沉感,这些症状可能在劳累、情绪波动后加重。
2.神经系统症状:根据梗死灶的部位和范围不同,可出现不同的神经系统表现。比如可能出现轻度的肢体无力,常见于一侧肢体,表现为持物不稳、行走时患侧下肢拖曳等;有的患者会有感觉异常,如患侧肢体的麻木感;还可能出现言语不利,表现为说话含糊不清等,但一般程度较轻。对于老年患者,由于其机体代偿能力相对较弱,症状可能相对更明显或更易被察觉异常。
三、影像学检查
1.头颅CT:是初步筛查的常用方法,可发现双侧基底节区的小低密度灶,边界清楚,有助于初步诊断,但对于早期较小的病灶可能不如头颅磁共振成像(MRI)敏感。
2.头颅MRI:对腔隙性脑梗死的诊断价值更高,能更早发现病灶,尤其是在发病早期就可清晰显示双侧基底节区的缺血、梗死病灶,通过DWI序列等还能区分急性期和慢性期病灶等情况。
四、诊断与鉴别诊断
1.诊断:主要依据患者的病史、临床表现以及影像学检查结果。如有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疾病,出现相应的神经系统症状,结合头颅CT或MRI发现双侧基底节区的梗死灶,即可诊断为双侧基底节区腔隙性脑梗死。
2.鉴别诊断:需要与颅内占位性病变相鉴别,颅内占位性病变也可能出现类似的神经系统症状,但通过头颅MRI等检查可发现占位性病灶等不同表现;还需与脱髓鞘疾病等相鉴别,脱髓鞘疾病的影像学表现等有其自身特点,可通过进一步的实验室检查等进行区分。
五、治疗与预防
1.治疗:首先要针对基础疾病进行治疗,如控制高血压,可使用降压药物将血压控制在合理范围;控制糖尿病,通过饮食、运动及降糖药物等使血糖达标。对于脑梗死本身,可使用改善脑循环的药物等,但具体药物需遵循正规医疗规范。
2.预防:生活方式上要戒烟限酒,保持健康的饮食习惯,减少高脂、高糖食物的摄入,增加蔬菜、水果等富含膳食纤维食物的摄入;适量运动,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合适的运动方式,如散步、太极拳等,每周坚持一定的运动时间;定期体检,监测血压、血糖、血脂等指标,早期发现异常并及时干预;对于有基础疾病的患者,要严格遵循医嘱进行治疗,规律服药,定期复诊。对于老年人群,由于其身体机能衰退,更要加强预防意识,密切关注自身身体状况的变化,一旦出现不适及时就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