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膜炎可由细菌、病毒、其他病原体感染引起,还与颅脑外伤、医源性因素、基础疾病等相关。细菌感染中肺炎链球菌、脑膜炎奈瑟菌、B族链球菌可分别通过不同途径引发脑膜炎;病毒感染中肠道病毒、单纯疱疹病毒可经相应传播途径致脑膜炎;其他病原体如结核分枝杆菌、真菌也能引起脑膜炎;颅脑外伤使病原体易入脑膜,医源性操作不规范可致医源性脑膜炎,基础疾病会增加发病风险
一、细菌感染引起的脑膜炎
1.肺炎链球菌:是儿童和成人脑膜炎的常见致病菌之一。肺炎链球菌通常存在于人体的呼吸道中,当人体免疫力下降时,如患有感冒、流感等疾病,细菌可通过血液循环侵入脑膜引发脑膜炎。儿童由于免疫系统尚未完全发育成熟,相对更容易受到肺炎链球菌的侵袭。例如,有研究显示在儿童群体中,由肺炎链球菌导致的脑膜炎占比较高,其发病与儿童呼吸道防御功能不完善等因素相关。
2.脑膜炎奈瑟菌:主要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该菌感染后可引起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在儿童和青少年中较为常见。当密切接触带有脑膜炎奈瑟菌的患者时,细菌可进入人体呼吸道并进而侵入脑膜,引发炎症反应。在一些人群聚集的场所,如学校、军营等,该病的传播风险相对较高。
3.B族链球菌:新生儿可能在分娩过程中通过受感染的产道而感染B族链球菌,从而引发脑膜炎。新生儿免疫系统极为脆弱,B族链球菌感染后可迅速侵犯脑膜,导致严重的脑膜炎症状,如不及时治疗,可能会造成严重的后遗症甚至危及生命。
二、病毒感染引起的脑膜炎
1.肠道病毒:是引起病毒性脑膜炎的常见病原体,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也可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儿童由于卫生习惯相对较差,更容易感染肠道病毒。例如柯萨奇病毒、埃可病毒等肠道病毒感染人体后,可经血液循环到达脑膜,引发病毒性脑膜炎。在夏季和秋季,肠道病毒活跃,儿童感染的风险增加。
2.单纯疱疹病毒:可引起单纯疱疹病毒性脑膜炎。该病毒可通过直接接触传播,也可在人体内潜伏,当人体免疫力降低时被激活。成人感染单纯疱疹病毒后,病毒可侵犯脑膜导致脑膜炎发生,而新生儿感染单纯疱疹病毒的风险相对较高,可能是在宫内或分娩过程中感染,可造成严重的神经系统损伤。
三、其他病原体感染引起的脑膜炎
1.结核分枝杆菌:结核分枝杆菌可通过血行播散侵犯脑膜引发结核性脑膜炎。通常患者先有肺部等部位的结核感染,结核分枝杆菌进入血液循环后到达脑膜,在脑膜部位繁殖并引起炎症。免疫力低下的人群,如艾滋病患者、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的患者等,更容易感染结核分枝杆菌并发展为结核性脑膜炎。
2.真菌:如新型隐球菌可引起隐球菌性脑膜炎。新型隐球菌广泛存在于土壤、鸽粪等环境中,人体可通过吸入含有新型隐球菌的气溶胶而感染,然后真菌经血液循环到达脑膜引发感染。艾滋病患者由于免疫系统严重受损,是隐球菌性脑膜炎的高危人群,感染后病情往往较为严重且难以控制。
四、其他相关因素
1.颅脑外伤:颅脑外伤导致颅骨骨折等情况时,外界的细菌等病原体可直接通过破损的颅骨进入脑膜引发脑膜炎。例如严重的交通事故导致的颅脑外伤患者,发生脑膜炎的风险会增加,因为外伤使得脑膜的屏障功能遭到破坏,病原体容易侵入。
2.医源性因素:某些医疗操作,如腰椎穿刺、脑室引流等,如果消毒不严格或操作不符合规范,可能会将外界的病原体引入脑膜,从而引发医源性脑膜炎。在进行这些有创操作时,必须严格遵循无菌操作原则,以降低医源性感染的风险。
3.基础疾病影响:患有一些基础疾病会增加脑膜炎的发病风险,如糖尿病患者由于血糖控制不佳,免疫力下降,容易受到各种病原体的侵袭,包括引发脑膜炎的病原体;恶性肿瘤患者在接受化疗等治疗后,免疫系统受到抑制,也更容易发生脑膜炎等感染性并发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