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支气管炎是自限性下呼吸道疾病,病程多在3周内,多由病毒等引起,症状为咳嗽、咳痰、发热等,影像学多正常或仅肺纹理增粗,治疗为对症及抗感染等;慢性支气管炎是气管、支气管黏膜及其周围组织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病程长,每年发病持续3月及以上超2年,症状为长期咳嗽、咳痰等,影像学有肺纹理增粗等,急性加重期控制感染等,缓解期增强体质等,老年人患慢性支气管炎在治疗等方面有特殊注意事项。
一、定义与病程
急性支气管炎:是一种自限性的下呼吸道疾病,通常由生物、物理、化学刺激或过敏等因素引起,病程相对较短,一般急性起病,病程多在3周以内。常见于各年龄段人群,尤其多见于儿童,多因病毒感染引发,如鼻病毒、冠状病毒等,部分由细菌感染导致。
慢性支气管炎:是气管、支气管黏膜及其周围组织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临床上以咳嗽、咳痰为主要症状,或有喘息,每年发病持续3个月或更长时间,连续2年或2年以上,其病程较长,是一种慢性进展性疾病,多见于中老年人,长期吸烟是重要的发病因素,另外空气污染、职业粉尘和化学物质暴露等也与慢性支气管炎的发生发展有关。
二、症状表现
急性支气管炎:主要症状为咳嗽,起初为干咳,随后可伴有咳痰,可为白色黏液痰或脓性痰,部分患者可出现发热,体温一般为低至中度发热,全身症状相对较轻,如头痛、乏力等,通常在去除诱因后,症状可逐渐缓解。儿童患急性支气管炎时,可能咳嗽症状相对更明显,且因儿童气道较窄,有时可能出现喘息表现。
慢性支气管炎:咳嗽是长期、反复、逐渐加重的,一般晨间咳嗽较重,白天较轻,晚间有阵咳或排痰。咳痰一般为白色黏液或浆液泡沫性痰,清晨排痰较多,急性发作期痰量增多,可有脓性痰。部分患者伴有喘息或气急,早期在劳累时出现,随病情进展,静息时也可出现。老年人患慢性支气管炎时,呼吸功能下降更明显,活动后气急等症状可能更突出,且由于机体抵抗力相对较弱,更容易出现急性加重,导致症状明显加重。
三、影像学表现
急性支气管炎:胸部X线检查大多正常或仅有肺纹理增粗;胸部CT检查可见支气管壁增厚等轻度改变,一般无明显肺部实质性病变。儿童急性支气管炎行胸部影像学检查时,需权衡辐射影响,通常先选择简单的X线检查,若X线不能明确且临床高度怀疑有其他病变时才考虑CT检查。
慢性支气管炎:X线检查早期可无异常,反复发作者可出现肺纹理增粗、紊乱,呈网状或条索状、斑点状阴影,以双下肺明显;胸部CT检查可见支气管壁增厚、黏液阻塞等,还可发现是否存在肺气肿等并发症表现,对于中老年人慢性支气管炎患者,通过CT检查能更清晰地评估肺部结构变化,有助于判断病情严重程度及是否有并发症。
四、治疗原则
急性支气管炎:主要是对症治疗,如咳嗽无痰或少痰,可用右美沙芬等镇咳;咳嗽有痰而不易咳出,可用盐酸氨溴索等祛痰;有气喘者可加用支气管舒张剂,如氨茶碱等,若明确有细菌感染,可使用抗生素,如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等抗生素。儿童急性支气管炎治疗时,更强调安全用药,尽量选择儿童适用的药物剂型,且需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因为儿童病情变化相对较快。
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加重期的治疗主要是控制感染,根据病原菌类型及病情严重程度选用抗生素,如左氧氟沙星、阿莫西林等;镇咳祛痰,可选用复方甘草合剂、溴己新等;平喘,可使用茶碱类、β受体激动剂等药物。缓解期主要是增强体质,预防复发,如戒烟,避免吸入有害气体和其他有害颗粒,可进行呼吸功能锻炼,如缩唇呼吸等,对于有慢性呼吸衰竭的患者,可长期家庭氧疗。老年人患慢性支气管炎时,在治疗过程中要注意药物的相互作用及对肝肾功能的影响,且康复锻炼要循序渐进,根据自身身体状况进行,同时要注意保暖,预防呼吸道感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