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呼吸道感染不一定是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二者在病原体、症状表现、诊断方法、治疗与预后及特殊人群方面存在差异,上呼吸道感染多为自限性或经抗生素治疗预后好,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轻型等可对症治疗,重型等需住院,特殊人群感染需特殊关注。
一、病原体方面
上呼吸道感染的常见病原体:病毒是最常见的病原体,如鼻病毒、冠状病毒(但并非特指导致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那类)、流感病毒等;细菌也可引起,像溶血性链球菌等。例如普通的鼻病毒感染引起的上呼吸道感染,主要表现为鼻塞、流涕等局部症状为主。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病原体:是新型冠状病毒,其引起人体感染后,除了有上呼吸道感染的一些症状,如咳嗽、咽痛等,还可能有发热、乏力、嗅觉味觉减退或丧失等较为特异的表现,部分患者病情可能进展为下呼吸道感染,如肺炎等。
二、症状表现差异
上呼吸道感染的一般症状:不同病原体引起的上呼吸道感染症状有一定差异。病毒引起的上呼吸道感染起病较急,主要症状为鼻部症状,如喷嚏、鼻塞、流清水样鼻涕,也可表现为咳嗽、咽干、咽痒或灼热感,甚至鼻后滴漏感。细菌感染时,多有咽痛、咽部红肿,咳嗽可能有脓痰等表现。各年龄人群均可发病,一般症状相对局限在上呼吸道,全身症状相对较轻,如发热程度一般不会很高,持续时间较短等。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症状:不同人群表现有差异,儿童、青壮年等一般人群感染后,部分以发热、干咳、乏力为主要表现;也有以鼻塞、流涕、咽痛、嗅觉味觉减退或丧失、结膜炎、肌痛和腹泻等为主要表现。对于老年人等特殊人群,感染后更易出现重症情况,如发热持续时间可能较长,更易进展为肺炎,出现呼吸困难等严重表现。
三、诊断方法区别
上呼吸道感染的诊断:主要依据临床表现,结合血常规等检查。如果是病毒感染,血常规中白细胞计数正常或偏低,淋巴细胞比例升高;细菌感染时,白细胞计数和中性粒细胞比例常升高。一般通过医生的问诊、查体等初步判断,必要时进行病原学检测来明确具体病原体,但通常不首先考虑新型冠状病毒的病原学检测,除非有相关流行病学接触史等情况。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诊断:需要结合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等。流行病学史方面,如近期有疫情地区旅居史、与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患者有接触史等。实验室检查包括核酸检测(是确诊的重要依据)、基因测序等,血清学检查如特异性IgM抗体、IgG抗体在感染后也会有相应变化规律。
四、治疗与预后
上呼吸道感染的治疗与预后:病毒引起的上呼吸道感染多为自限性,以对症治疗为主,如发热时可进行物理降温等,鼻塞流涕等症状明显时可使用缓解症状的药物,一般1-2周可恢复。细菌感染引起的上呼吸道感染则需要使用抗生素治疗,预后通常较好。各年龄人群一般经过规范对症或抗菌治疗后恢复良好。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治疗与预后:对于轻型、普通型患者多采取隔离管理和对症治疗等。重型、危重型患者需要住院治疗,治疗措施包括呼吸支持、循环支持等。不同人群预后不同,一般免疫功能正常的人群感染后预后相对较好,而老年人、有基础疾病等免疫力低下的特殊人群预后相对较差,存在发展为重症甚至危及生命的可能。
特殊人群方面,儿童感染上呼吸道感染时,由于其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病情变化相对较快,要密切观察体温等情况,出现异常及时就医;老年人感染上呼吸道感染或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时更需重视,因为其身体机能衰退,感染后更易出现严重并发症,要注意休息、加强营养支持等;孕妇感染时需谨慎用药,遵循医生建议进行处理,因为一些药物可能对胎儿有影响;有基础疾病如糖尿病、高血压等的患者,无论是上呼吸道感染还是新型冠状病毒感染,都要更积极控制基础疾病,密切关注病情变化,因为基础疾病可能会因感染而加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