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血栓是脑动脉粥样硬化等致血栓形成致局部脑组织缺血坏死,多在安静或睡眠起病,头部CT早期可不明显、MRI早期可发现,治疗强调早期溶栓等;脑出血是脑实质内血管破裂出血,多在活动中起病,头部CT发病后可见高密度血肿,治疗主要是降颅内压等,两者预后与多种因素有关,预防分别针对各自病因,特殊人群需特殊关注
一、定义与发病机制
1.脑血栓:是在脑动脉粥样硬化和斑块基础上,在血流缓慢、血压偏低的条件下,血液的有形成分附着在动脉的内膜形成血栓,称之为脑血栓。多因脑血管自身病变致血管狭窄、闭塞等引发局部脑组织缺血、缺氧性坏死。常见于中老年人,尤其是有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基础疾病者,长期不良生活方式如缺乏运动、高盐高脂饮食等会增加发病风险。
2.脑出血:是指非外伤性脑实质内血管破裂引起的出血,最常见的病因是高血压合并细小动脉硬化,其他病因包括脑动静脉畸形、动脉瘤、血液病等。血压突然升高时,原本脆弱的血管破裂,血液溢出压迫周围脑组织。各年龄段均可发病,高血压患者若血压控制不佳是重要危险因素,情绪激动、剧烈活动等可诱发。
二、临床表现
1.脑血栓:症状多在安静或睡眠中起病,部分患者发病前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前驱症状,如肢体麻木、无力等。病情常在数小时或1-2天内达到高峰,常见症状有偏瘫、失语、偏身感觉障碍等,不同血管受累表现不同,如颈内动脉系统血栓可出现对侧肢体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同向性偏盲等;椎-基底动脉系统血栓可出现眩晕、恶心、呕吐、吞咽困难、共济失调等。
2.脑出血:多在活动中起病,发病突然,常出现头痛、呕吐、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及肢体瘫痪等。头痛多较剧烈,常伴恶心、呕吐,这与颅内压增高有关。意识障碍程度可反映出血的部位和量,如脑干出血、大量脑叶出血或脑室出血时意识障碍较重。肢体瘫痪多为病灶对侧,若出血部位在优势半球,还可出现失语等症状。
三、影像学检查
1.脑血栓:头部CT在发病24-48小时内可无明显异常,24小时后梗死区呈低密度影;头部MRI早期就可发现梗死灶,DWI序列在发病数小时内即可显示高信号病灶,对早期诊断价值高。
2.脑出血:头部CT是诊断脑出血的首选方法,发病后即可见高密度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形血肿,边界清楚。
四、治疗原则
1.脑血栓:强调早期溶栓、改善脑循环、脑保护、抗脑水肿等治疗。超早期(发病4.5小时内)符合溶栓指征者可考虑溶栓治疗,常用药物如阿替普酶等;同时可使用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如阿司匹林等)、他汀类药物(如阿托伐他汀等)稳定斑块等。
2.脑出血:主要是降低颅内压、控制血压、防治并发症等。降低颅内压常用甘露醇等脱水剂;控制血压时需谨慎,一般要求血压控制在略高于发病前水平或180/105mmHg左右;对于大量脑出血有手术指征者可考虑手术清除血肿。
五、预后与预防
1.脑血栓:预后与梗死部位、面积、治疗是否及时等有关,部分患者可留有不同程度的后遗症。预防主要是积极控制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基础疾病,戒烟限酒,合理饮食,适量运动,定期体检等。
2.脑出血:预后与出血量、出血部位、是否及时治疗等有关,病死率和致残率较高。预防主要是严格控制高血压,规律服用降压药物,保持血压稳定,避免情绪激动、剧烈运动等诱发因素,有脑血管畸形、动脉瘤等基础疾病者应积极治疗原发病。
特殊人群方面,老年人由于身体机能下降,更易发生脑血栓和脑出血,需特别关注血压、血脂、血糖等指标的监测与控制;妊娠期女性若出现相关症状需谨慎评估治疗方案,因为药物等治疗可能对胎儿产生影响;儿童相对少见,但若有先天性脑血管畸形等情况也需及时干预,遵循儿科安全护理原则,避免不适当的治疗操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