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支气管炎常见的并发症有阻塞性肺气肿、支气管肺炎、慢性肺源性心脏病。阻塞性肺气肿是因慢性支气管炎致支气管管腔狭窄等致肺泡过度充气、破裂融合等,表现为逐渐加重呼吸困难等;支气管肺炎是因慢性支气管炎呼吸道防御受损继发细菌感染,有发热、咳痰加重等表现;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是因慢性支气管炎致肺血管改变、肺动脉高压,进而右心肥厚、失代偿,有呼吸困难加重、右心衰竭表现等。
一、阻塞性肺气肿
发生机制:慢性支气管炎时,支气管黏膜充血、水肿,腺体增生、肥大,分泌亢进,支气管壁炎症细胞浸润等病变,使支气管管腔狭窄,形成不完全阻塞,吸气时气体容易进入肺泡,呼气时由于胸膜腔内压增加使支气管闭塞,残留肺泡的气体过多,使肺泡过度充气。同时,慢性炎症破坏小支气管壁软骨,失去其支架作用,致使呼气时支气管过度缩小或陷闭,导致肺泡内气体潴留,肺泡内压力升高,肺泡壁弹性减退,过度膨胀、破裂,多个肺泡融合成肺大疱或气肿。
影响因素:年龄较大的患者由于肺组织弹性减退本身就有一定的肺气肿基础,慢性支气管炎长期反复发作会加重肺气肿的发展;男性患者由于吸烟等因素可能更易患慢性支气管炎,进而引发阻塞性肺气肿的风险相对较高;长期吸烟的生活方式会持续损伤呼吸道,促进慢性支气管炎向肺气肿发展;有长期慢性支气管炎病史且控制不佳的患者,肺气肿发生的概率明显增加。
临床表现:逐渐加重的呼吸困难,最初仅在劳动、上楼或登山、爬坡时有气急,随着病变的发展,在平地活动时,甚至在静息时也感气急。同时还可能有咳嗽、咳痰等慢性支气管炎的基础表现加重,桶状胸,胸廓前后径增大,肋间隙增宽,呼吸运动减弱,语音震颤减弱,叩诊过清音,心浊音界缩小或不易叩出,肺下界和肝浊音界下降,听诊心音遥远,呼吸音普遍减弱,呼气延长,并发感染时肺部可有湿啰音。
二、支气管肺炎
发生机制:慢性支气管炎患者呼吸道防御功能受损,支气管黏膜充血、水肿,分泌物阻塞支气管,导致局部引流不畅,容易继发细菌感染。细菌可向下蔓延至肺实质,引起支气管肺炎。常见的致病菌有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葡萄球菌等。
影响因素:儿童患者由于呼吸道免疫系统发育尚不完善,慢性支气管炎时更易发生支气管肺炎;女性患者如果在慢性支气管炎发作时合并免疫力低下等情况也较易出现;长期吸烟、生活在空气污染环境中的人群,呼吸道抵抗力下降,容易发生细菌感染引发支气管肺炎;有慢性支气管炎病史且病情控制差、反复感染的患者,支气管肺炎的发生风险增高。
临床表现:发热、咳嗽、咳痰加重,痰量增多且呈脓性,伴有胸痛,呼吸困难加重。肺部可闻及散在的湿啰音或小水泡音,X线胸片可见沿支气管分布的斑片状或小片状浸润阴影。
三、慢性肺源性心脏病
发生机制:慢性支气管炎反复发作,病变累及气道、肺泡和肺血管,引起肺血管床减少,肺动脉痉挛,肺动脉高压形成。长期肺动脉高压导致右心室后负荷加重,右心室代偿性肥厚,随着病情进展,右心室失代偿,导致右心衰竭,进而发展为慢性肺源性心脏病。
影响因素:老年患者随着年龄增长,心肺功能逐渐衰退,慢性支气管炎更易引发肺源性心脏病;男性患者由于吸烟等因素导致慢性支气管炎患病率相对较高,进而引发肺心病的风险增加;长期吸烟、患有慢性支气管炎且病程较长的患者,肺心病的发生概率显著升高;有慢性支气管炎病史且合并其他心肺基础疾病的患者,如冠心病等,肺心病发生风险进一步提高。
临床表现:除原有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的症状外,逐渐出现呼吸困难加重,乏力、心悸,发绀,颈静脉怒张,肝大且有压痛,肝颈静脉回流征阳性,下肢水肿,严重时可出现右心衰竭的表现,如端坐呼吸等。心电图、X线胸片、超声心动图等检查可发现右心室增大、肺动脉高压等改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