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肢静脉血栓包括深静脉血栓形成和浅静脉血栓形成,深静脉血栓形成有下肢肿胀(多单侧,老年人及长期卧床等人群更易出现且并发症风险高)、疼痛(胀痛或酸痛,行走活动加剧,儿童及老年人表现有差异)、皮肤温度升高(局部血液循环异常致温度高于健侧,有相关病史者更需警惕)、浅静脉扩张(机体代偿深静脉回流受阻的浅静脉代偿性扩张,重体力劳动或长时间站立人群更显著);浅静脉血栓形成有局部疼痛与压痛(刺痛或灼痛,按压加剧,老年人及儿童表现有差异)、皮下硬结或条索状硬物(浅静脉走行部位可触及,长期吸烟及爱穿紧身衣物人群易出现)。
一、深静脉血栓形成
1.下肢肿胀
一般情况:最为常见的症状,多发生于单侧下肢,如左侧或右侧下肢。由于静脉回流受阻,血液淤积在下肢静脉内,导致下肢组织间隙液体增多,引起肿胀。例如,患者可能发现患侧下肢比健侧下肢周径增粗,可通过测量踝关节上10cm处等部位的周径来判断,正常双侧周径差异一般小于1cm,若差异增大则提示可能存在肿胀。
与年龄、生活方式的关系:老年人由于血管弹性下降、血液黏稠度相对较高等因素,发生深静脉血栓后肿胀可能更不易消退,且发生肺栓塞等严重并发症的风险相对更高;长期卧床、久坐不动的人群,如长时间乘坐飞机、火车的旅客,因下肢活动减少,血液回流减慢,更容易发生深静脉血栓导致下肢肿胀。
2.疼痛
特点:多为胀痛或酸痛,疼痛部位主要在小腿肌肉部位或大腿根部等深静脉走行区域。当患者行走或活动患肢时,疼痛会加剧,这是因为肌肉活动时需要更多血液供应,而静脉回流受阻导致肌肉缺血缺氧加重。例如,患者行走一段距离后就会感到患肢疼痛不适,需要停下休息才能缓解。
年龄因素影响:儿童发生深静脉血栓相对较少,但一旦发生疼痛表现可能较为明显,且由于儿童表述能力有限,可能需要家长密切观察其下肢活动情况等;老年人痛觉敏感度可能下降,疼痛表现可能不如年轻人典型,但仍需重视。
3.皮肤温度升高
机制:由于静脉回流障碍,局部血液循环加快,代谢增加,导致患肢皮肤温度高于健侧。可以用手背触摸对比双侧下肢皮肤温度,若患侧皮肤温度明显升高,提示存在静脉血栓导致的局部血液循环异常。
与病史的关系:有静脉曲张病史的患者,发生深静脉血栓时皮肤温度升高可能更易被察觉,因为其本身存在静脉回流相关问题;有创伤、手术史等导致血液高凝状态的患者,出现皮肤温度升高时更应警惕深静脉血栓形成。
4.浅静脉扩张
表现:患肢浅静脉可出现扩张、迂曲,这是机体为了代偿深静脉回流受阻而出现的浅静脉代偿性扩张。例如,小腿部位原本不明显的浅静脉变得明显可见,呈蚯蚓状迂曲扩张。
生活方式影响:长期从事重体力劳动或长时间站立工作的人群,本身浅静脉回流就有一定压力,发生深静脉血栓时浅静脉扩张可能更为显著。
二、浅静脉血栓形成
1.局部疼痛与压痛
症状表现:血栓形成的浅静脉部位可出现疼痛及压痛,疼痛多为刺痛或灼痛,用手按压时疼痛明显加剧。例如,发生在大隐静脉或小隐静脉走行部位的浅静脉血栓,按压该部位时患者会感觉疼痛难忍。
与年龄的关系:老年人皮肤感觉相对迟钝,可能压痛表现不如年轻人明显,但仍能感觉到局部的不适;儿童浅静脉血栓较少见,若发生则疼痛表现相对突出。
2.皮下硬结或条索状硬物
特点:在浅静脉走行部位可触及皮下硬结或条索状硬物,这是由于血栓形成导致静脉壁增厚、周围组织炎症反应等形成的。用手触摸可以感觉到皮下有明显的条索状结构,质地较硬。
生活方式相关:长期吸烟的人群,血管弹性较差,浅静脉血栓形成后出现皮下硬结等表现可能更易发生,且恢复相对较慢;爱穿紧身衣物的人群,局部静脉回流受影响,也可能增加浅静脉血栓形成的风险,进而出现皮下硬结等症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