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溃疡穿孔是胃溃疡严重并发症,发病机制是溃疡加深穿透胃壁全层致胃内容物漏入腹腔,临床表现有剧烈腹痛、腹膜刺激征等,诊断靠影像学检查、病史及体格检查,治疗分手术(穿孔缝合术、胃大部切除术)和非手术,不同人群如老年人、儿童、女性及有基础疾病者有不同特点及注意事项。
一、发病机制
胃内有胃酸等消化液,正常情况下胃黏膜有保护机制。但当患有胃溃疡时,胃黏膜的防御屏障受损,胃酸和胃蛋白酶等会持续侵蚀胃壁组织。随着溃疡逐渐向深部发展,最终突破胃壁的肌层、浆膜层等全层结构,导致胃内的内容物(如胃液、食物残渣等)漏出到腹腔内,引发一系列病理生理变化。
二、临床表现
1.症状
剧烈腹痛:多为突发的上腹部剧烈疼痛,呈刀割样或烧灼样,疼痛迅速波及全腹。这种疼痛非常剧烈,患者往往难以忍受。疼痛可因体位改变而加重,患者常取屈膝仰卧位以减轻腹痛。
其他伴随症状:可能伴有恶心、呕吐等症状。由于腹腔内大量消化液刺激腹膜,还可能出现发热等表现。随着病情进展,若发生感染性休克等情况,可能出现血压下降、意识障碍等表现。
2.体征
腹部压痛、反跳痛和腹肌紧张:这是典型的腹膜刺激征表现。腹部压痛广泛,反跳痛明显,腹肌紧张呈“板状腹”,即腹壁僵硬如木板。
其他体征:可能出现肠鸣音减弱或消失等情况。
三、诊断方法
1.影像学检查
立位腹部X线平片:约80%的患者可在膈下见到新月状游离气体影,这是胃溃疡穿孔的重要影像学表现之一。
腹部CT检查:可以更清晰地显示腹腔内的情况,有助于明确穿孔的部位、腹腔内积液等情况,对于一些不典型的穿孔情况诊断价值较高。
2.病史和体格检查:详细的胃溃疡病史结合典型的临床表现,如突发的剧烈腹痛、腹膜刺激征等,对诊断有重要提示作用。
四、治疗原则
1.手术治疗
穿孔缝合术:对于一般情况较差,不能耐受长时间复杂手术的患者,可采用穿孔缝合术,简单快速地封闭穿孔,然后再进行后续的溃疡病因治疗。
胃大部切除术:如果患者一般情况较好,溃疡有恶变可能或溃疡反复发作等情况,可考虑行胃大部切除术,既解决了穿孔问题,又处理了胃溃疡的根源。
2.非手术治疗:对于少数情况特别危急,不能耐受手术,且穿孔较小、腹腔污染较轻的患者,可在严密观察下试行非手术治疗,包括禁食、胃肠减压、静脉补液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应用抗生素抗感染等,但非手术治疗有一定的风险,需要密切监测病情变化。
五、不同人群的特点及注意事项
1.老年人:老年人胃溃疡穿孔时,临床表现可能不典型,腹痛可能相对较轻,但病情进展往往较快。因为老年人机体反应能力下降,腹膜刺激征可能不明显。所以对于老年人出现上腹部不适等情况要高度警惕,及时进行检查,一旦诊断为胃溃疡穿孔,手术风险相对较高,需要充分评估心肺功能等全身情况,术中术后要加强护理,预防肺部感染、切口感染等并发症。
2.儿童:儿童胃溃疡相对少见,但一旦发生穿孔,病情变化迅速。儿童对疼痛的表达可能不确切,容易延误诊断。治疗上需要更加谨慎,手术方式的选择要考虑儿童的生长发育特点,术后要特别注意营养支持和预防感染等,因为儿童的免疫力相对较低,恢复过程中要密切观察切口愈合等情况。
3.女性:女性患者在诊断和治疗过程中,要考虑到特殊生理时期等因素对病情的影响。例如在妊娠期发生胃溃疡穿孔时,处理起来更加复杂,需要综合考虑胎儿的情况和孕妇的病情,治疗方案的选择要权衡利弊。
4.有基础疾病人群:对于本身有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的患者,胃溃疡穿孔时病情可能更加复杂。例如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不佳时,不利于伤口愈合,在治疗过程中要严格控制血糖;心血管疾病患者要注意手术和麻醉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术中术后要加强心血管功能的监测和维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