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脉炎是静脉血管因多种因素引发的炎症性病变,有药物、机械、感染等常见原因,具局部和全身表现,可通过选择合适静脉、规范操作、控制药物因素等预防,治疗分一般和药物治疗,儿童和老年人有不同特点及护理注意事项。
一、静脉炎的定义
静脉炎是指静脉血管的炎症性病变,通常是由于静脉内有刺激性的物质输注、静脉血管损伤、感染等多种因素引起,导致静脉管壁出现炎症反应,表现为静脉走行部位的红、肿、热、痛等症状。
二、静脉炎的常见原因
药物因素:长期输入高渗溶液,如浓度过高的葡萄糖溶液、氨基酸溶液等,这些高渗溶液会刺激静脉内膜,引发静脉炎;某些刺激性较强的药物,如化疗药物等,也容易导致静脉炎的发生。例如,临床研究发现,使用某些化疗药物时,约有一定比例的患者会出现静脉炎相关表现。
机械性因素:静脉穿刺时反复穿刺同一血管、导管放置时间过长等机械性刺激,会损伤静脉内皮细胞,从而诱发静脉炎。对于长期需要输液的患者,如一些慢性病患者需要长期留置静脉导管,就增加了静脉炎发生的风险。
感染因素:局部皮肤消毒不严格,导致细菌等病原体侵入静脉,引起静脉的感染性炎症。比如在不规范的医疗操作环境下进行静脉穿刺,就可能引入病原体引发静脉炎。
三、静脉炎的临床表现
局部表现:病变静脉部位出现红、肿、热、痛,沿静脉走向可触及条索状硬结或硬索,皮肤温度升高。以浅静脉炎为例,若发生在上肢浅静脉,可见上肢相应静脉走行部位的上述表现;若发生在下肢浅静脉,下肢对应静脉区域会出现红、肿、热、痛等症状。
全身表现:病情严重时可能出现全身症状,如发热、寒战等。当静脉炎是由于感染因素引起且感染扩散时,就可能导致全身炎症反应,出现发热等全身表现。
四、静脉炎的预防措施
选择合适的静脉:对于需要长期输液的患者,应合理选择静脉,一般从远端小静脉开始穿刺,避免选择关节部位、硬化、受伤的静脉等,以减少对静脉的刺激。比如儿童输液时,应优先选择较粗且弹性好的外周静脉,但要避免在关节附近穿刺,防止影响儿童活动和增加静脉炎风险。
规范操作:静脉穿刺时严格执行无菌操作,保证穿刺部位皮肤消毒彻底。在留置导管时,要定期更换导管及敷料,注意观察穿刺部位情况,及时发现早期静脉炎迹象并处理。
控制药物因素:对于输入高渗溶液或刺激性药物的患者,要注意药物的输注速度,必要时可以使用静脉保护剂。例如,在输注化疗药物前后,可使用生理盐水冲洗静脉,减少化疗药物对静脉的刺激。
五、静脉炎的治疗原则
一般治疗:发现静脉炎后,首先要停止在患肢静脉输液,将患肢抬高、制动,局部可进行热敷,促进血液循环,减轻炎症反应。比如上肢静脉炎时,可让患者将上肢抬高,高于心脏水平,用温热的毛巾进行局部热敷,每次热敷时间不宜过长,一般15-20分钟,温度不宜过高,避免烫伤皮肤。
药物治疗:根据静脉炎的严重程度,可使用一些药物进行治疗。如局部可外用抗炎、消肿的药物,像喜疗妥等,有一定的减轻静脉炎症状的作用;若伴有感染,可根据药敏试验结果选用合适的抗生素进行抗感染治疗。
六、不同人群静脉炎的特点及注意事项
儿童:儿童血管较细,在输液过程中更易发生静脉炎。儿童静脉炎时,除了局部表现外,可能因疼痛而哭闹不安。在护理儿童静脉炎患者时,要更加注意固定好患肢,避免患儿搔抓或活动导致静脉炎加重,同时要选择合适的护理方式,尽量减少对儿童的刺激。
老年人:老年人血管弹性差,血液循环相对较慢,发生静脉炎后恢复可能较慢。老年人静脉炎时,要密切观察全身情况,因为老年人机体抵抗力相对较弱,静脉炎容易引发全身感染等并发症。在护理老年人静脉炎患者时,要注意控制热敷温度,防止烫伤,同时要关注老年人的整体健康状况,积极预防其他并发症的发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