肛肠息肉是肛肠黏膜表面突出的赘生物,病因包括遗传、炎症刺激、生活方式、年龄等因素;临床表现有便血、肠道刺激症状、脱垂等;检查方法有直肠指检、结肠镜检查、钡剂灌肠造影;治疗包括微创或手术切除,预防需保持健康生活方式、定期检查等,不同人群在肛肠息肉的发生发展上有不同表现。
一、病因
1.遗传因素:某些遗传性疾病可能增加肛肠息肉的发生风险,如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这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患者肠道内会大量出现腺瘤性息肉,若不及时治疗,极有可能发展为肠癌,这类患者往往有明确的家族遗传病史。
2.炎症刺激:长期的肠道炎症,比如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等,炎症反复刺激肛肠黏膜,可导致黏膜异常增生形成息肉。例如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肠道黏膜长期处于炎症状态,持续的炎症损伤和修复过程容易引发息肉。
3.生活方式因素:长期高脂肪、低纤维饮食的人群,肠道蠕动减慢,粪便在肠道内停留时间延长,肠道黏膜与致癌物质接触机会增多,容易诱发肛肠息肉。另外,长期吸烟、酗酒也可能影响肠道正常的生理功能,增加肛肠息肉的发生几率。
4.年龄因素:随着年龄的增长,肠道黏膜的功能逐渐减退,肠道内环境容易出现紊乱,肛肠息肉的发生率也会相应增加,中老年人群相对更易患上肛肠息肉。
二、临床表现
1.便血:多为无痛性便血,血色鲜红,量一般较少。如果息肉较大或位置较低,有时可在排便时看到息肉脱出肛门外,同时可能伴有便血。例如直肠下端的息肉,排便时受到粪便摩擦,容易出现便血,血液多附着在粪便表面。
2.肠道刺激症状:部分患者会出现腹痛、腹泻、黏液便等肠道刺激症状。当息肉刺激肠道时,可引起肠道蠕动功能紊乱,导致腹痛、腹泻等表现,如有些患者会感觉腹部隐痛,同时伴有腹泻,大便中可能带有黏液。
3.脱垂:息肉较大或数量较多时,由于重力关系,排便时可脱出肛门外。儿童患者如果出现肛肠息肉脱垂,家长往往能观察到孩子排便后有肿物从肛门脱出的现象。
三、检查方法
1.直肠指检:医生通过手指触摸直肠,可以初步了解直肠内是否有息肉。对于距离肛门较近的息肉,直肠指检有可能触及到。比如距离肛门7-8厘米的直肠息肉,直肠指检可摸到质软、可活动的肿物。
2.结肠镜检查:这是诊断肛肠息肉最常用且重要的方法。通过结肠镜可以直接观察肠道内息肉的形态、大小、数量等情况,还可以在结肠镜下对息肉进行活检,明确息肉的性质。例如可以清晰看到肠道内单个或多个息肉的具体位置和外观,对于怀疑有恶变的息肉,能及时取组织进行病理检查。
3.钡剂灌肠造影:通过向肠道内注入钡剂,然后进行X线造影检查,也可以发现肠道内的息肉,但相对结肠镜检查来说,其准确性稍差,一般作为辅助检查手段。比如可以发现较大的息肉影,但对于较小的息肉可能容易漏诊。
四、治疗与预防
1.治疗:一旦发现肛肠息肉,通常需要进行治疗。对于较小的息肉,可在结肠镜下进行息肉电切术或套扎术等微创治疗;对于较大或数量较多的息肉,可能需要手术切除肠道部分组织。例如直径小于2厘米的良性息肉,多可通过结肠镜下微创治疗去除。
2.预防: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至关重要,要均衡饮食,多摄入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如蔬菜、水果、全谷类食物等,减少高脂肪、高油腻食物的摄入;养成良好的排便习惯,避免便秘和腹泻;定期进行肛肠检查,尤其是有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家族史的人群,更要定期做结肠镜检查,以便早期发现、早期治疗肛肠息肉。同时,要戒烟限酒,减少肠道不良刺激因素。
不同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和病史的人群在肛肠息肉的发生和发展上有不同表现,比如有家族遗传病史的人群需更密切监测;中老年人群要注意定期体检筛查;有肠道炎症病史的人群要积极治疗原发病以降低肛肠息肉发生风险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