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气管炎是气管、支气管黏膜及其周围组织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病变在支气管,起病较缓,主要症状为咳嗽等,影像学早期可无异常,反复发作者肺纹理增粗等,治疗主要是对症和病因治疗;支气管肺炎病变在以支气管为中心的细支气管等,起病多数较急,有发热、咳嗽等症状,影像学早期肺纹理增粗,后出现斑片状阴影等,治疗原则为控制炎症等;婴幼儿、老年人及有基础疾病人群患相关疾病时各有注意事项。
一、定义与发病部位
支气管炎:是指气管、支气管黏膜及其周围组织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主要病变部位在支气管。多由病毒、细菌等病原体感染引起,气温下降、呼吸道小血管痉挛缺血、防御功能下降等利于致病;烟雾粉尘、污染大气等慢性刺激也可发病;吸烟使支气管痉挛、黏膜变异、纤毛运动降低、黏液分泌增多易患本病;过敏因素也有一定关联。
支气管肺炎:又称小叶性肺炎,病变部位主要是以支气管为中心的细支气管、终末细支气管和肺泡。常由细菌、病毒或支原体等感染引起,婴幼儿时期机体的解剖、生理和免疫特点使其易患本病,如免疫功能尚未发育完善,呼吸道屏障功能差等;营养不良、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先天性心脏病等患儿也易发生支气管肺炎,且病情较重,病程易迁延。
二、临床表现
支气管炎:起病较缓,主要症状为咳嗽,起初为干咳,以后有痰。婴幼儿症状较重,常有发热、呕吐、腹泻等。一般全身症状较轻,可伴有乏力、食欲减退、头痛等。查体可闻及双肺呼吸音粗糙,可有不固定的散在的干、湿啰音。
支气管肺炎:起病多数较急,主要症状为发热、咳嗽、气促。发热热型不定,多为不规则热,亦可为弛张热或稽留热;咳嗽较频繁,早期为刺激性干咳,极期咳嗽反而减轻,恢复期咳嗽有痰;气促多在发热、咳嗽后出现,呼吸频率加快,重者可有鼻翼扇动、三凹征、唇周发绀。肺部体征早期可不明显或仅有呼吸音粗糙、减低,以后可闻及固定的中、细湿啰音,以背部两侧下方及脊柱两旁较多,于深吸气末更明显。可伴有全身症状,如精神不振、食欲减退、烦躁不安、轻度腹泻或呕吐等。
三、影像学表现
支气管炎:早期可无明显异常改变,反复发作者可见肺纹理增粗、紊乱,呈网状或条索状、斑点状阴影,以双下肺野较明显。
支气管肺炎:早期可见肺纹理增粗,以后出现大小不等的斑片状阴影,可融合成片,可伴有肺气肿或肺不张。斑片状阴影常见于两肺下野、中内带。
四、治疗原则
支气管炎:主要是对症治疗和病因治疗。有病毒感染证据时可使用抗病毒药物,如为细菌感染可选用抗生素;咳嗽无痰时可用右美沙芬等镇咳,有痰时可用氨溴索等祛痰;发热时可采用物理降温或使用退热药物。
支气管肺炎:治疗原则为控制炎症、改善通气功能、对症治疗、防治并发症。根据病原体选择合适的抗生素或抗病毒药物;保持呼吸道通畅,改善通气,可给予吸氧、翻身拍背、体位引流等;对症治疗包括退热、止咳、平喘等;积极防治并发症,如出现心力衰竭、呼吸衰竭、脓胸等情况时,需及时进行相应的治疗。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婴幼儿:由于其免疫系统和各个脏器发育尚未成熟,患支气管炎或支气管肺炎时病情变化较快,需密切观察体温、呼吸、精神状态等。在治疗时,用药需更加谨慎,优先选择合适的非药物干预措施缓解症状,如保持呼吸道湿润等,避免使用不适合婴幼儿的药物。
老年人:老年人机体功能衰退,患支气管炎或支气管肺炎时,症状可能不典型,如发热不明显等,但病情可能较重,易出现呼吸衰竭等并发症。治疗时需综合考虑其基础疾病等情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密切监测病情变化。
有基础疾病人群:如患有先天性心脏病、营养不良等基础疾病的患儿或患者,患支气管炎或支气管肺炎时,病情往往较重且恢复较慢。治疗时除针对肺部炎症外,还需积极治疗基础疾病,同时注意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等情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