淋巴结是人体免疫系统组成部分,感染等可致其肿大,表现多样,诊断需结合多种检查,治疗针对病因,预防要增强免疫力;疖子是单个毛囊及其周围组织急性化脓性炎症,由细菌感染引起,有典型表现,需与痈鉴别,早期可热敷或用药,已化脓需切开排脓,预防要保持皮肤清洁等。
一、定义与病因
淋巴结:是人体免疫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呈豆形,分布于全身。正常情况下,淋巴结较小,直径多在0.2-0.5厘米之间,质地柔软,与周围组织无粘连,一般不易触及。当身体受到感染、肿瘤等因素影响时,淋巴结会发生反应性增生、肿大。例如,当口腔、咽部发生细菌感染时,颈部的淋巴结可能会肿大,这是因为淋巴结要参与免疫反应来对抗感染的病原体。
疖子:是单个毛囊及其周围组织的急性化脓性炎症,主要由金黄色葡萄球菌等细菌感染引起。多因皮肤不洁、擦伤、局部摩擦等导致细菌侵入毛囊及周围组织而发病。好发于头面部、颈部、背部等皮脂腺分泌旺盛、易受摩擦的部位,通常开始为毛囊性炎性丘疹,后逐渐红肿热痛,形成硬结,数日后中央变软,有黄白色脓性分泌物。
二、临床表现
淋巴结:淋巴结肿大是其主要表现,肿大的淋巴结大小、质地、活动度等因病因不同而有差异。如果是感染引起的淋巴结肿大,通常伴有原发病灶的症状,如口腔感染时口腔可能有疼痛、红肿等表现,且淋巴结有压痛,活动度较好;如果是肿瘤转移引起的淋巴结肿大,质地较硬,与周围组织粘连,活动度差,一般无压痛。儿童的淋巴结相对较敏感,在感染时更容易出现肿大,但儿童的免疫系统尚在发育中,淋巴结肿大的表现可能与成人有所不同,例如儿童感染后淋巴结肿大可能恢复相对较快,但也需密切观察。
疖子:初起时局部皮肤出现红、肿、热、痛的小结节,逐渐肿大,呈锥形隆起。数日后,结节中央因组织坏死而变软,出现黄白色脓栓,脓栓脱落排出脓液后,炎症逐渐消退而愈合。一般无全身症状,但若发生在危险三角区(鼻根至两侧口角区域)的疖子,若被挤压,感染可沿内眦静脉、眼静脉进入颅内海绵状静脉窦,引起颅内化脓性海绵状静脉窦炎,可出现寒战、高热、头痛、呕吐等全身症状,儿童由于自身免疫力相对较低,发生危险三角区疖子时更需警惕颅内感染的可能,应避免挤压。
三、诊断与鉴别
淋巴结:医生通常会通过体格检查,触摸淋巴结的部位、大小、质地、活动度等,还会结合病史、实验室检查(如血常规,查看白细胞、中性粒细胞等指标是否升高以判断是否有感染)、影像学检查(如B超等)来明确病因。例如,怀疑淋巴瘤引起的淋巴结肿大时,可能需要进行淋巴结活检等进一步检查来确诊。对于不同年龄的人群,诊断方法的选择可能会有所调整,儿童由于配合度等问题,影像学检查的选择和解读需更谨慎。
疖子:根据典型的临床表现,即局部皮肤的红肿热痛小结节,中央有脓栓等表现,一般不难诊断。但有时需要与痈等疾病鉴别,痈是多个毛囊及其周围组织的急性化脓性炎症,病变范围较大,红肿范围更广,疼痛更剧烈,可伴有全身症状等。
四、治疗与预防
淋巴结:治疗主要针对原发病因。如果是感染引起,需要抗感染治疗,根据感染的病原体选择合适的抗生素等药物。如果是肿瘤等其他原因引起,则需要针对相应的疾病进行治疗。预防上,要注意增强机体免疫力,积极治疗原发感染病灶等。对于儿童,要保证充足的营养、适当的运动来增强免疫力,当有感染时要及时就医处理。
疖子:早期未化脓时,可局部热敷或外用鱼石脂软膏、莫匹罗星软膏等药物,促进炎症消退。已化脓的疖子,需切开排脓。预防上,要保持皮肤清洁,勤洗澡、勤换衣物,避免皮肤损伤,对于糖尿病等免疫力低下的人群,更要注意皮肤护理,积极控制基础疾病以降低疖子的发生风险。儿童要注意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家长要帮助儿童保持皮肤清洁,避免儿童搔抓皮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