膀胱癌出血可通过局部压迫止血、药物止血、膀胱灌注止血、手术止血(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膀胱部分切除术、根治性膀胱切除术)、介入治疗止血等方式处理,不同止血方式有各自注意要点,如局部压迫止血要防局部组织缺血,药物止血需关注特定人群风险,手术和介入治疗要根据患者不同情况评估及操作。
一、局部压迫止血
对于膀胱癌引起的轻度出血,可尝试局部压迫止血。患者应适当休息,避免剧烈活动,减少膀胱的收缩。比如,平卧位休息,通过改变体位减少膀胱内压力,从而可能使出血部位得到一定程度的压迫,促进凝血。但要注意,如果压迫一段时间后出血仍未缓解,需及时就医,因为长时间压迫可能导致局部组织缺血等不良后果,尤其对于老年患者,其血液循环相对较弱,更要密切关注局部情况。
二、药物止血
1.抗纤维蛋白溶解药:氨甲环酸等药物可通过抑制纤维蛋白溶解过程起到止血作用。研究表明,氨甲环酸能竞争性抑制纤溶酶原与纤维蛋白的结合,防止其激活为纤溶酶,从而阻止纤维蛋白的溶解,达到止血目的。但对于有血栓形成倾向或有栓塞性血管病史的患者要谨慎使用,因为可能增加血栓形成风险,这在老年患者中需特别注意,老年患者本身血液处于相对高凝状态,使用此类药物更要权衡利弊。
2.凝血酶类药物:凝血酶能直接使血液中的纤维蛋白原转变为纤维蛋白,从而促进凝血。可局部使用凝血酶纱布等敷于出血部位,但要注意严格无菌操作,防止感染。对于儿童患者,由于其皮肤黏膜娇嫩,操作时更要轻柔,避免造成二次损伤。
三、膀胱灌注止血
对于膀胱内的出血情况,可采用膀胱灌注止血的方法。例如,使用硝酸银溶液等进行膀胱灌注,硝酸银能使出血部位的蛋白质凝固,起到止血作用。但在灌注过程中要注意控制灌注的速度和浓度,避免对膀胱黏膜造成过度刺激。对于女性患者,要注意灌注时的体位等操作细节,确保药物能均匀分布在膀胱内;对于儿童患者,要在专业医护人员的精细操作下进行,防止出现意外情况。
四、手术止血
1.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TURBT):如果膀胱癌导致的出血是由于肿瘤病灶引起,当肿瘤较大或出血较严重时,可考虑行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在切除肿瘤的同时达到止血目的。手术过程中要严格遵循无菌操作原则,对于老年患者,要密切监测其心肺功能等情况,因为手术可能对心肺功能有一定影响;对于儿童患者,要考虑其骨骼、器官发育等情况,选择合适的手术器械和操作方式。
2.膀胱部分切除术:当肿瘤位于膀胱某一局部且出血难以通过其他方法控制时,可能需要行膀胱部分切除术。此手术需要将肿瘤及周围部分膀胱组织切除,在手术前后要做好患者的评估和准备工作。对于老年患者,要评估其全身状况,包括肝肾功能等,以确保能耐受手术;对于儿童患者,要考虑术后膀胱功能的恢复等问题,给予相应的术后护理和康复指导。
3.根治性膀胱切除术:如果膀胱癌处于晚期且出血严重,可能需要行根治性膀胱切除术。这是一种较为复杂的手术,涉及膀胱及周围组织的切除和尿流改道等。在手术前要对患者进行全面的评估,包括营养状况、心肺功能等。对于不同年龄、性别的患者,术后的康复和护理重点有所不同,例如老年患者术后要注意预防肺部感染、下肢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儿童患者术后要关注其生长发育及心理状态等方面的影响。
五、介入治疗止血
对于一些难以控制的膀胱癌出血,可考虑介入治疗。通过血管造影找到出血的血管,然后进行栓塞止血。例如,对供应膀胱肿瘤的血管进行栓塞,使出血血管闭塞,达到止血目的。在介入治疗前要完善相关检查,如血管造影等,明确出血血管情况。对于有严重肝肾功能不全的患者要谨慎选择介入治疗,因为造影剂等可能对肝肾功能造成进一步影响;对于儿童患者,要考虑其血管较细等特点,选择合适的介入治疗方案和器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