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脉血栓与静脉曲张在定义病理、临床表现、检查方法、治疗原则和预防措施上均有不同。静脉血栓是血液在静脉内不正常凝结,表现为患肢肿胀疼痛等,检查有超声等,治疗分抗凝等,预防需高危人群早期活动等;静脉曲张是静脉迂曲扩张,表现为下肢静脉蚯蚓状等,检查有体格检查等,治疗分非手术和手术,预防要避免久站久坐等。
一、定义与病理机制
静脉血栓:是血液在静脉内不正常凝结引起的病症,多发生在下肢。主要是由于静脉血流滞缓、静脉壁损伤和血液高凝状态等因素导致,例如长期卧床患者,下肢活动少,血流缓慢,易形成静脉血栓,病理上是血管内血栓形成阻塞管腔。
静脉曲张:是静脉系统常见疾病,主要是因静脉瓣功能不全、静脉壁薄弱等因素,导致静脉迂曲、扩张。多见于下肢,表现为静脉像蚯蚓样突出皮肤表面,病理基础是静脉回流障碍致静脉扩张。
二、临床表现
静脉血栓: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时,患肢可出现肿胀、疼痛,皮肤温度升高,足背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严重者可出现股青肿等危重症情况;浅静脉血栓时,病变静脉区呈红肿索条状,有明显疼痛和压痛。不同部位的静脉血栓表现有所差异,如上肢静脉血栓相对少见,表现类似但部位不同。
静脉曲张:主要表现为下肢浅静脉扩张、迂曲,像蚯蚓状,一般在站立时明显,平卧时可减轻。随着病情进展,可能出现小腿皮肤色素沉着、瘙痒、脱屑、湿疹,严重时可发生溃疡(老烂腿),且溃疡经久不愈。不同程度的静脉曲张临床表现轻重不同,轻度时可能仅表现为局部静脉迂曲,重度时症状较为明显且复杂。
三、检查方法
静脉血栓:超声检查是常用方法,可发现静脉内血栓形成,能看到血栓的部位、范围等情况;D-二聚体检测对诊断有一定辅助价值,若D-二聚体升高提示有血栓形成可能,但需结合临床;CT静脉造影(CTV)、磁共振静脉造影(MRV)等检查可更清晰显示静脉血栓情况,对于复杂部位的血栓诊断有重要意义。不同检查方法适用于不同病情的患者,超声因其无创、简便常用作初步筛查。
静脉曲张:体格检查可初步判断,如大隐静脉瓣膜功能试验(Trendelenburg试验)、深静脉通畅试验(Perthes试验)、交通静脉瓣膜功能试验(Pratt试验)等;超声检查同样重要,能评估静脉反流情况、瓣膜功能等;静脉造影是诊断静脉曲张的金标准,可清晰显示静脉形态、瓣膜功能等,但为有创检查,一般在必要时选用。不同检查在静脉曲张诊断中各有其作用,体格检查简便易行,超声可提供更客观的影像学信息。
四、治疗原则
静脉血栓:急性期主要是抗凝治疗,常用药物有肝素等,通过抗凝阻止血栓进一步发展;同时可根据情况采取溶栓治疗(如尿激酶等溶栓药物,但有出血风险需严格掌握适应证)、手术取栓等治疗方法。对于不同原因引起的静脉血栓,治疗方案有差异,如创伤导致的静脉血栓和自发性静脉血栓治疗侧重点可能不同。
静脉曲张:轻度静脉曲张可采用非手术治疗,如使用弹力袜,通过压力促进静脉回流,减轻症状;硬化剂注射治疗适用于局部轻度的静脉曲张;手术治疗是主要的根治方法,如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加剥脱术等。不同年龄、健康状况的患者治疗方案选择不同,年轻患者可能更倾向于手术根治,而老年患者身体状况较差时可能先选择保守治疗。
五、预防措施
静脉血栓:对于高危人群,如长期卧床患者、手术后患者等,应鼓励早期活动,促进静脉回流;可使用梯度压力弹力袜;必要时给予药物预防,如低分子肝素等。不同高危人群预防措施有差异,长期卧床的老年患者需要家属协助进行肢体被动活动等。
静脉曲张:避免长时间站立或久坐,定时活动下肢;休息时抬高下肢,促进静脉回流;控制体重,减轻下肢静脉负担。对于从事久站工作的人群,如教师、交警等,更要注意预防静脉曲张,可通过定时活动、穿弹力袜等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