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血性脑血管病护理涵盖病情观察、一般护理、并发症预防、康复护理和心理护理等方面。病情观察需监测生命体征和神经系统症状;一般护理包括体位和饮食护理;并发症预防要防范肺部感染、压疮和深静脉血栓;康复护理需早期介入并进行肢体和语言康复训练;心理护理要关注患者心理状态给予支持。不同年龄患者在各护理环节需结合其特点调整措施。
神经系统症状观察:观察患者的意识状态,如嗜睡、昏睡、昏迷等不同意识改变;关注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有无偏瘫、肌力减退等情况;留意患者的语言功能,是否存在言语不利、失语等表现。对于儿童患者,神经系统发育尚未完善,病情变化可能更为迅速,需更加细致地观察其囟门情况、精神反应等与神经系统相关的表现。
一般护理
体位护理:根据患者病情选择合适体位,一般卧床患者可采取平卧位,头部不宜抬高,以防脑供血不足加重,若患者有呕吐,应将头偏向一侧,防止误吸。对于有偏瘫的患者,需保持患肢功能位,可使用软枕等将患肢置于功能位,如上肢肩关节外展、肘关节屈曲、腕关节背伸等,下肢髋关节稍外展、膝关节微屈曲等,以预防患肢挛缩畸形。不同年龄患者体位护理需考虑其生长发育等特点,儿童患者的体位调整需更加轻柔、合适。
饮食护理:给予患者富含营养、易消化的饮食,对于有吞咽困难的患者,需选择软食、半流食或糊状食物,防止误咽导致窒息。保证患者摄入足够的蛋白质、维生素等营养物质,例如多吃新鲜蔬菜、水果等富含维生素的食物。对于老年患者,可能存在消化功能减退等情况,饮食需更加注重易消化;对于儿童患者,要根据其年龄阶段提供合适的饮食种类和质地,保证生长发育所需营养。
并发症预防护理
肺部感染预防:定时为患者翻身、拍背,一般每2小时翻身一次并拍背,促进痰液排出,预防肺部感染。鼓励患者进行深呼吸训练,对于有意识障碍等不能自主咳痰的患者,可使用吸痰器等进行吸痰,但操作需轻柔。老年患者和儿童患者由于自身免疫力等特点,更易发生肺部感染,需加强预防措施。
压疮预防:定期为患者更换体位,保持皮肤清洁干燥,使用气垫床等预防压疮。对于骨隆突处,可使用减压贴等保护。不同皮肤状况的患者预防压疮措施需调整,例如皮肤敏感的患者选择合适的减压材料等。
深静脉血栓预防:指导患者进行患肢的被动运动,如按摩下肢等,促进血液循环,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对于病情允许的患者,可鼓励其早期进行主动运动。老年患者血液黏稠度相对较高,儿童患者活动相对较少等情况都需更加关注深静脉血栓的预防。
康复护理
早期康复介入:在患者病情稳定后,尽早开始康复护理。对于偏瘫患者,进行肢体的被动运动和主动运动训练,从简单的关节活动开始,逐步增加运动强度和难度。例如先进行手指的屈伸活动、踝关节的背伸跖屈等运动。不同年龄患者康复训练的强度和方式需根据其身体发育和恢复能力调整,儿童患者康复训练需在专业人员指导下,以游戏等有趣的方式进行,激发其康复积极性。
语言康复训练:对于存在语言障碍的患者,进行语言康复训练,包括发音训练、词汇理解训练、语句表达训练等。例如让患者反复练习简单词汇的发音,从“爸爸”“妈妈”等开始,逐步过渡到复杂语句。老年患者和儿童患者在语言康复训练中需考虑其认知和语言基础等差异,采取不同的训练方法和进度。
心理护理
关注患者心理状态: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往往因肢体功能障碍、语言障碍等出现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护理人员需主动与患者沟通,了解其心理状态,给予心理支持和安慰。例如对于患者因疾病导致的自卑、沮丧情绪,耐心倾听其诉说,鼓励患者树立康复信心。不同年龄患者心理特点不同,儿童患者可能因突然的身体变化产生恐惧等情绪,需给予更多的安抚和引导;老年患者可能因对疾病预后的担忧等产生心理问题,需加强心理疏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