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状结肠息肉是乙状结肠黏膜表面突出肠腔的隆起病变,病因有遗传、炎症刺激、生活方式等,临床表现多样,诊断靠结肠镜等,治疗分内镜和手术,不同特殊人群有相应注意事项。
一、病因
1.遗传因素:某些遗传性综合征可能增加乙状结肠息肉的发生风险,如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这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患者体内存在特定的基因突变,使得肠道容易出现大量息肉,且发病年龄较早,若不及时干预,进展为结肠癌的可能性极大。
2.炎症刺激:长期的乙状结肠炎症,如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等,肠道黏膜在炎症反复刺激下,上皮细胞异常增生,从而形成息肉。炎症导致肠道黏膜损伤、修复反复进行,细胞的增殖和分化失衡,促使息肉形成。
3.生活方式因素:
饮食:长期高脂、高蛋白、低纤维饮食的人群,肠道内环境不利于健康,容易引发肠道息肉。例如,高脂肪饮食会改变胆汁酸的代谢,影响肠道菌群,进而影响肠道黏膜的正常代谢和修复。
吸烟:吸烟是乙状结肠息肉的危险因素之一,烟草中的有害物质可损伤肠道黏膜,干扰肠道的正常生理功能,增加息肉发生的几率。
饮酒:过量饮酒会对肠道黏膜产生刺激,影响肠道的消化和吸收功能,破坏肠道黏膜的屏障功能,使得息肉更容易形成。
二、临床表现
1.一般无症状:很多乙状结肠息肉患者没有明显的自觉症状,往往是在体检做结肠镜检查时偶然发现。
2.便血:部分患者可出现便血,多为大便表面带血,血色鲜红,一般出血量较少。如果息肉较大,表面糜烂、溃疡,可能会出现较多量的便血。
3.肠道刺激症状:息肉刺激肠道可引起腹痛、腹泻等症状,如息肉继发感染,还可能出现黏液便、里急后重等表现。
三、诊断方法
1.结肠镜检查:是诊断乙状结肠息肉最主要的方法。通过结肠镜可以直接观察乙状结肠黏膜的情况,发现息肉,并可取组织进行病理检查,以明确息肉的性质是腺瘤性息肉、炎性息肉还是其他类型的息肉。
2.钡剂灌肠检查:可以发现乙状结肠腔内的充盈缺损,但相对结肠镜检查,其准确性稍差,一般作为结肠镜检查的补充手段。
四、治疗
1.内镜下治疗:对于较小的乙状结肠息肉,可在内镜下进行切除,如高频电凝切除术、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内镜下黏膜下剥离术(ESD)等。这些方法创伤小,患者恢复快。
2.手术治疗:如果息肉较大、基底较宽或怀疑有恶变倾向等情况,可能需要进行手术切除乙状结肠部分肠段。
五、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儿童乙状结肠息肉相对少见,但如果发生,可能与先天性因素或肠道炎症等有关。儿童患者在诊断和治疗时需特别注意,由于儿童身体发育尚未成熟,内镜操作要更加轻柔,选择合适的治疗方式,尽量减少对儿童身体的影响。
2.老年人:老年人乙状结肠息肉的发生可能与年龄相关的肠道功能减退、基础疾病较多等因素有关。老年人常伴有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等基础病,在诊断和治疗乙状结肠息肉时,要充分评估患者的全身状况,选择对患者整体状况影响较小的检查和治疗方法。例如,在进行内镜下治疗时,要注意预防出血、穿孔等并发症的发生,同时要控制好基础疾病,以保障患者的安全。
3.女性孕期:孕期发现乙状结肠息肉较为特殊,由于孕期身体的生理变化,肠道功能可能受到一定影响。一般来说,孕期如果息肉没有引起严重症状,可暂不做积极的内镜下治疗,待产后再根据息肉情况进行处理;如果息肉引起严重出血、肠梗阻等紧急情况,则需要在充分评估孕期状况和手术风险后,谨慎选择是否进行手术治疗。
4.有基础病史人群:对于有肠道炎症性疾病病史(如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的人群,本身就存在肠道黏膜的慢性炎症,更容易发生乙状结肠息肉,这类人群需要更加密切地监测肠道情况,定期进行结肠镜检查,以便早期发现息肉并及时处理,预防息肉恶变等严重情况的发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