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脉血栓通过临床表现评估(包括症状表现如不同部位血栓表现、年龄及生活方式相关特点和体征检查如对比肢体差异等)、影像学检查(超声检查可初步筛查、CTV能显示较大范围血栓、MRV适用于特定人群)、血液学检查(D-二聚体检测及其他凝血指标辅助)、静脉造影检查(为“金标准”,有创,复杂情况时用)来诊断。
一、临床表现评估
1.症状表现:静脉血栓形成可能出现患肢肿胀、疼痛、皮肤温度升高、浅静脉扩张等症状。对于不同部位的静脉血栓,表现有所差异,如下肢深静脉血栓常见患肢突发肿胀、疼痛,行走时加重;上肢静脉血栓可出现上肢肿胀、疼痛等。年龄方面,老年患者可能因机体代偿能力下降,症状可能相对不典型;儿童静脉血栓相对少见,但若发生,也会有相应肢体肿胀等表现。生活方式上,长期卧床、久坐、吸烟、肥胖等人群发生静脉血栓风险较高,出现相关症状时需警惕。有手术史、创伤史、恶性肿瘤等病史的人群也是静脉血栓的高危人群,更应关注自身有无相关症状。
2.体征检查:可发现患肢周径增粗、压痛(如深静脉血栓时Homan征可能阳性,即踝关节过度背屈时小腿后方疼痛)等体征。检查时要注意对比双侧肢体的差异,儿童检查时需更加轻柔,避免引起患儿不适。
二、影像学检查
1.超声检查:
原理及优势:利用超声波对血管内血流情况及血管结构进行检查,是诊断静脉血栓常用的初步筛查方法。可以清晰显示静脉管径、血栓位置、范围等。对于四肢静脉血栓,能准确判断血栓是位于中央型(髂-股静脉)、周围型(小腿静脉)还是混合型。在不同年龄人群中,超声检查均较为适用,儿童检查时要注意选择合适的超声探头频率等参数以获得清晰图像。
具体应用:可观察静脉内有无实性回声填充,判断血流情况,有无血流信号等。
2.CT静脉造影(CTV):
原理及优势:通过静脉注射对比剂,然后进行CT扫描,能够清晰显示静脉系统的形态,对于诊断较大范围的静脉血栓,尤其是盆腔、下腔静脉等部位的血栓有较高价值。它可以三维重建血管图像,更直观地显示血栓与血管的关系。
应用注意事项:对于儿童等对辐射敏感的人群,需权衡辐射剂量与诊断价值;在有对比剂过敏史的患者中要谨慎使用。
3.磁共振静脉造影(MRV):
原理及优势:利用磁共振成像技术,无需对比剂即可显示静脉结构,对静脉血栓的诊断准确性较高,尤其适用于对对比剂过敏或不宜使用对比剂的患者。能多平面成像,全面评估静脉血栓情况。
应用情况:在不同年龄人群中均可应用,但对于体内有金属植入物(如心脏起搏器等)的患者需谨慎评估是否适合进行MRV检查。
三、血液学检查
1.D-二聚体检测:
原理及意义:D-二聚体是纤维蛋白降解产物,静脉血栓形成时,因血栓形成、溶解,血液中D-二聚体水平升高。但D-二聚体升高并非特异性诊断静脉血栓,很多其他情况如炎症、创伤、恶性肿瘤等也可导致其升高。一般来说,D-二聚体阴性对排除静脉血栓有一定价值,若D-二聚体升高,需结合临床及其他检查进一步诊断。在不同年龄人群中,其正常参考值可能有所差异,儿童的参考值与成人不同,需依据儿童的正常范围来判断。
2.其他血液指标:部分患者可能需要检测凝血功能等指标,如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等,了解患者凝血状态,但这些指标主要是辅助评估,不能单独用于诊断静脉血栓。
四、静脉造影检查
1.原理及应用:是诊断静脉血栓的“金标准”,通过向静脉内注入对比剂,直接显示静脉形态,明确血栓的部位、范围、程度及侧支循环情况。但它是有创检查,一般在其他检查不能明确诊断或需要进行介入治疗时才考虑使用。对于一些复杂情况的静脉血栓诊断,静脉造影能提供最直接准确的信息。在儿童等特殊人群中,进行静脉造影需严格掌握适应证,并做好相应的准备和防护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