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肠梗阻的表现包括腹痛(不同部位、年龄、生活方式、病史下表现有差异)、呕吐(不同部位、年龄、生活方式、病史下表现有差异)、腹胀(不同部位、年龄、生活方式、病史下表现有差异)、停止排气排便(不同部位、年龄、生活方式、病史下表现有差异)及腹部体征(视诊、触诊、叩诊、听诊有不同表现,不同年龄、生活方式、病史下腹部体征判断有差异)。
年龄因素:儿童发生大肠梗阻时,腹痛表现可能不如成人典型,由于儿童表达能力有限,可能仅表现为哭闹不安等,需仔细观察其腹部体征等情况来判断。
生活方式:长期高脂、低纤维饮食的人群,肠道功能易出现问题,发生大肠梗阻时腹痛可能更易被忽视,因为他们的肠道功能本就相对较弱,对肠道不适的敏感度可能降低。
病史:有肠道手术史的患者,发生大肠梗阻时,腹痛可能与既往手术导致的肠粘连等因素相关,疼痛特点可能会因粘连部位和程度不同而有所变化。
呕吐
表现:早期为反射性呕吐,吐出物为胃内容物。梗阻部位越高,呕吐出现越早、越频繁;低位梗阻时,呕吐出现较晚,呕吐物可呈粪样。
年龄因素:婴幼儿发生大肠梗阻时,呕吐是常见症状,由于婴幼儿胃肠道解剖生理特点,呕吐可能更为明显,且易出现脱水等情况,需密切关注呕吐物的量、颜色等。
生活方式:长期大量饮酒的人群,胃肠道功能受影响,发生大肠梗阻时,呕吐可能伴有其他胃肠道功能紊乱的表现,如呕吐物中可能带有胃黏膜等。
病史:有胃肠道疾病病史,如胃溃疡、肠炎等的患者,发生大肠梗阻时,呕吐可能与基础疾病导致的肠道功能紊乱叠加,呕吐情况可能更复杂。
腹胀
表现:梗阻发生一段时间后出现腹胀,腹胀程度与梗阻部位有关,低位梗阻时腹胀明显,可遍及全腹。
年龄因素:老年人发生大肠梗阻时,胃肠蠕动功能本身较弱,腹胀可能更为突出,且老年人对腹胀的耐受程度可能较低,需要及时关注。
生活方式:久坐少动的人群,肠道蠕动功能差,发生大肠梗阻时腹胀会更严重,因为其肠道蠕动本就相对缓慢,梗阻后更易出现积气积液导致腹胀。
病史:有便秘病史的患者,发生大肠梗阻时,腹胀可能是在原有便秘基础上进一步加重,由于长期便秘,肠道内粪便积聚,梗阻后腹胀表现更显著。
停止排气排便
表现:完全性大肠梗阻时,患者停止排气排便;不完全性梗阻时,可有少量排气排便。
年龄因素:儿童发生大肠梗阻时,停止排气排便也是重要表现之一,由于儿童肠道相对狭窄,梗阻后更易出现完全或不完全的排气排便停止情况,需及时判断。
生活方式:长期不良排便习惯的人群,发生大肠梗阻时,停止排气排便的表现可能更易被忽视,因为他们本身肠道功能就可能存在问题,对排气排便情况的变化敏感度降低。
病史:有肠道肿瘤病史的患者,发生大肠梗阻时,停止排气排便可能是肿瘤导致肠道狭窄引起,需要结合既往肿瘤病史进行综合判断。
腹部体征
视诊:可见肠型和蠕动波,低位梗阻时,肠型多位于下腹,蠕动波方向不一致。
触诊:单纯性肠梗阻早期,腹部柔软,轻压痛;绞窄性肠梗阻时,可有固定压痛和腹膜刺激征,可触及有压痛的包块(如绞窄的肠袢)。
叩诊:绞窄性肠梗阻时,腹腔有渗液,移动性浊音可呈阳性。
听诊:机械性肠梗阻时,可闻及肠鸣音亢进,有气过水声或金属音;麻痹性肠梗阻时,肠鸣音减弱或消失。
年龄因素:新生儿发生大肠梗阻时,腹部体征的判断需格外谨慎,由于新生儿身体各项机能尚未发育完全,腹部体征可能不典型,如肠鸣音的变化可能不明显等,需要专业的儿科医生进行细致检查。
生活方式:肥胖人群发生大肠梗阻时,腹部体征的视诊、触诊等可能因腹部脂肪厚而难以准确判断,需要借助更精准的检查手段来辅助诊断。
病史:有腹部外伤病史的患者,发生大肠梗阻时,腹部体征可能与外伤导致的肠道损伤等因素相关,需要综合外伤史和当前腹部体征进行分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