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穿孔是肠息肉术后较罕见但有一定风险的并发症,其发生与息肉大小、部位、数量及手术操作、术后处理等因素相关,临床表现为剧烈腹痛等,可通过腹部X线平片、CT等诊断,可通过术前评估、规范手术操作预防,穿孔小污染轻可保守治疗,穿孔大污染重等需手术治疗。
一、发生肠穿孔的相关因素
1.息肉相关因素
息肉大小与部位:较大的肠息肉,尤其是直径大于2cm的息肉,在切除过程中难度相对较大。例如,位于肠道弯曲部位(如回盲部等)的息肉,切除时操作空间受限,增加了穿孔的风险。从病理角度看,一些特殊类型的息肉,如广基息肉,其基底部较宽,切除时需要更多的电凝或机械切割操作,也可能增加肠穿孔的可能性。
息肉数量:同时切除多个息肉时,手术操作时间相应延长,对肠道组织的刺激和操作的累积影响可能使肠穿孔的发生风险升高。
2.手术操作因素
内镜操作技术:内镜医生的操作熟练程度至关重要。如果在切除息肉时,电凝电切的能量控制不当,能量过高可能导致肠壁全层损伤。例如,使用电凝时功率设置过高,可能瞬间造成肠壁组织的过深破坏,引发穿孔。另外,圈套器的使用不当,如圈套过紧、牵拉过度等,也可能导致肠穿孔。
术后处理不当:息肉切除后,如果没有正确观察肠道情况,过早让患者进食等,可能影响肠道创面的愈合,增加穿孔风险。比如,息肉切除术后过早进食辛辣、刺激性食物或粗糙食物,可能刺激肠道,影响创面修复,导致穿孔。
二、肠穿孔的临床表现及诊断
1.临床表现
腹痛:患者多表现为突然发生的剧烈腹痛,疼痛程度较剧烈,呈持续性,可伴有腹部压痛、反跳痛等腹膜炎体征。不同年龄、性别的患者可能对疼痛的感知和表述有所不同,但总体来说,腹痛是最主要的首发症状之一。例如,儿童患者可能会因腹痛而哭闹不安,而老年患者可能腹痛表现相对不典型,但仍会有腹部不适加重的情况。
其他表现:随着病情发展,可能出现恶心、呕吐、发热等症状。如果穿孔后发生腹腔感染,患者体温可升高,一般在38℃以上,且可能伴有白细胞计数升高等感染指标异常。
2.诊断方法
影像学检查:腹部X线平片可发现膈下游离气体,这是肠穿孔的重要影像学表现之一。对于一些不典型的情况,腹部CT检查更为敏感,能够清晰显示肠道穿孔部位、腹腔内积液等情况。例如,通过CT可以明确穿孔是位于升结肠、降结肠还是其他部位,以及腹腔内炎症的范围等。
三、预防及处理原则
1.预防措施
术前评估:对于拟行肠息肉手术的患者,要全面评估息肉情况,包括息肉的大小、部位、数量等。对于高危息肉(如较大、广基等),可以提前制定更详细的手术方案。同时,了解患者的病史,如是否有肠道炎症病史等,因为肠道炎症可能影响肠壁的完整性,增加手术风险。
规范手术操作:内镜医生要经过严格培训,熟练掌握息肉切除技术。在切除息肉过程中,准确控制电凝电切能量,正确使用圈套器等器械。术后要规范对患者进行告知,嘱咐患者在规定时间内禁食、禁水,并注意观察自身症状,如出现腹痛等不适及时就医。
2.处理原则
保守治疗:对于一些穿孔较小、腹腔污染较轻的患者,可以考虑保守治疗。主要包括禁食、胃肠减压,通过胃肠减压可以减少胃肠道内容物继续漏入腹腔,减轻腹腔刺激。同时,给予抗生素抗感染治疗,选择敏感的抗生素控制腹腔内感染。
手术治疗:如果穿孔较大、腹腔污染严重或保守治疗无效的患者,需要及时进行手术治疗。手术方式包括穿孔修补术等,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例如,对于穿孔部位局限、肠壁损伤不重的患者,可以进行单纯的穿孔修补;如果肠道损伤严重,可能需要进行部分肠段切除吻合术。
总之,肠穿孔是肠息肉术后的并发症之一,但通过规范的术前评估、手术操作及术后管理可以降低其发生风险。一旦发生,要根据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诊断和治疗措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