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金森病是常见中老年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病因与遗传、环境、老化等有关,运动和非运动症状多样,发病机制是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变性致多巴胺减少,治疗靠药物、手术等,病情进展难治愈但可控生活质量,预后个体异;帕金森综合症是有明确病因的范畴,不同病因表现、机制不同,治疗针对原发病及对症,预后取决于原发病,不同人群需注意相关事项,儿童罕见且疑似要及时就医。
帕金森综合症:是一个较大的范畴,有明确病因的综合征,可由脑血管病(如脑梗死、脑出血等)、脑外伤、药物、中毒(如一氧化碳中毒等)、感染(如脑炎后)等多种原因引起,除了有帕金森病类似的运动症状外,还有原发病的特定表现。
临床表现方面
帕金森病:运动症状主要表现为静止性震颤,多始于一侧上肢远端,静止时出现或明显,随意运动时减轻或停止,紧张或激动时加剧,入睡后消失;肌强直,表现为铅管样强直或齿轮样强直;运动迟缓,如面具脸、写字过小症等;姿势步态异常,如慌张步态等。非运动症状包括嗅觉减退、便秘、睡眠障碍、自主神经功能障碍(如体位性低血压等)、精神障碍(如抑郁、焦虑、痴呆等)。
帕金森综合症:不同病因引起的帕金森综合症临床表现有所差异。例如,药物引起的帕金森综合症,在停用相关药物后症状可能会有所改善,其运动症状与帕金森病相似,但原发病因相关表现明显,如药物引起者有明确的服药史;脑血管病引起的帕金森综合症,常伴有脑血管病的相应表现,如偏瘫、偏身感觉障碍等神经系统定位体征。
发病机制方面
帕金森病:主要是中脑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变性丢失,导致多巴胺合成减少,使得基底节区多巴胺能与胆碱能神经递质系统平衡失调,从而出现一系列运动障碍症状。目前研究发现,α-突触核蛋白聚集形成的路易小体是帕金森病神经元变性死亡的重要病理特征。
帕金森综合症:不同病因导致发病机制不同。如脑外伤引起的帕金森综合症,是由于外伤导致脑组织损伤,影响了多巴胺能神经元的正常功能;药物引起的帕金森综合症是药物干扰了多巴胺的代谢或作用途径;感染引起的帕金森综合症是病原体感染损伤了相关神经结构,影响了多巴胺能系统等。
治疗方面
帕金森病:治疗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如多巴胺替代疗法、多巴胺受体激动剂、单胺氧化酶B抑制剂等)、手术治疗(如脑深部电刺激术等)、康复治疗等。药物治疗是最主要的手段,通过补充多巴胺或调节多巴胺能系统功能来缓解症状。
帕金森综合症:治疗首先是针对原发病进行治疗,如脑血管病引起的帕金森综合症要积极治疗脑血管病,控制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药物引起的帕金森综合症则需停用相关药物或更换药物;同时针对帕金森样症状进行对症治疗,治疗药物的选择和帕金森病有一定相似性,但需要考虑原发病对药物的影响等因素。
预后方面
帕金森病:病情会逐渐进展,虽然目前无法治愈,但通过规范的治疗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控制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病程一般可达数年至数十年不等,患者的寿命可能会受到一定影响,但具体预后因个体差异而异,与病情进展速度、治疗是否及时有效等因素有关。
帕金森综合症:预后取决于原发病的情况,原发病如果是可以控制或预后较好的疾病,帕金森样症状的预后相对较好;如果原发病是预后较差的疾病,如晚期脑血管病等,帕金森综合症的预后也会较差。例如,药物引起的帕金森综合症,在停用相关药物后症状改善者预后相对较好。
不同人群在面对帕金森病和帕金森综合症时需要注意的事项也不同。对于老年人,由于身体机能下降,在治疗时要更关注药物的不良反应等;对于有脑血管病等基础疾病的人群,在治疗帕金森相关症状时要综合考虑基础疾病对药物的影响等。儿童非常罕见帕金森病和帕金森综合症,但如果有相关疑似症状,要高度警惕是否有特殊病因引起的帕金森综合症,需及时就医进行详细检查以明确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