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痔疮是位于齿状线以上直肠黏膜下静脉丛曲张充血形成的常见肛肠疾病,病因有解剖、遗传、职业、局部刺激饮食不节等,临床表现有便血、痔核脱出、疼痛、瘙痒等,诊断靠肛门视诊、直肠指诊、肛门镜检查,治疗分保守和手术,预防要保持良好生活方式、良好排便习惯、均衡饮食、保持肛门清洁等。
内痔疮的病因
解剖因素:人在站立或坐位时,肛门直肠位于下部,由于重力和脏器的压迫,静脉向上回流颇受障碍,直肠静脉及其分枝缺乏静脉瓣,血液不易回流,容易瘀积,其血管排列特殊,在不同高度穿过肌层,容易受粪块压迫,影响血液回流,静脉又经过黏膜下层的疏松组织,周围缺乏支架固定,容易扩张屈曲。
遗传因素:有研究表明,内痔疮的发生可能与遗传因素有关,若家族中有内痔疮患者,个体患病风险可能会增加,但具体的遗传机制尚未完全明确。
职业因素:久坐、久站、长期负重远行等职业,如司机、教师等,由于影响静脉回流,使盆腔内血流缓慢和腹内脏器充血,引起痔静脉过度充盈,静脉壁张力下降,血管容易瘀血扩张,同时,这些职业的人群常因工作原因,难以定时排便,粪便在肠道内停留时间过长,刺激直肠黏膜,也是内痔疮发生的诱因之一。
局部刺激和饮食不节:长期饮酒或喜食辛辣食品等,可刺激直肠肛门部位黏膜,使局部充血,影响静脉血液回流,导致内痔疮的发生。此外,长期腹泻或便秘,也会对直肠黏膜产生不良刺激,增加内痔疮的发病几率。
内痔疮的临床表现
便血:无痛性、间歇性便后出鲜血是内痔疮的常见症状。便血的程度可轻可重,轻者仅在粪便表面带血,重者可出现点滴状甚至喷射状出血。出血原因是排便时粪便擦破隆起的痔核表面黏膜所致。
痔核脱出:初期痔核较小,排便时可脱出肛门外,便后可自行回纳;随着病情进展,痔核逐渐增大,脱出后需用手辅助才能回纳;严重时,痔核长期脱出在外,不能回纳,甚至咳嗽、行走等腹压增加时也可脱出。
疼痛:一般情况下内痔疮无疼痛,当内痔发生嵌顿、感染、血栓形成时可出现疼痛。如痔核脱出未能及时回纳,发生嵌顿,可引起局部组织缺血、坏死,出现剧烈疼痛;内痔合并感染时,局部会有红肿、疼痛等表现。
瘙痒:由于痔核脱出,常伴有黏液流出,刺激肛门周围皮肤,可引起瘙痒不适,长期的瘙痒可能会导致皮肤湿疹等继发性病变。
内痔疮的诊断方法
肛门视诊:医生通过肉眼观察肛门周围,可发现有无痔核脱出、脱出痔核的大小及颜色等情况,初步判断是否存在内痔疮。
直肠指诊:虽然内痔疮一般不易通过直肠指诊直接触及,但该检查可排除直肠内其他病变,如直肠肿瘤等,对诊断内痔疮有一定的辅助作用。
肛门镜检查:肛门镜检查是诊断内痔疮的重要方法。通过肛门镜可直接观察直肠黏膜上痔核的部位、大小、数目和形态等,能清晰地看到齿状线以上直肠黏膜有无充血、水肿、溃疡、肿块等病变,从而明确内痔疮的诊断。
内痔疮的治疗与预防
治疗:内痔疮的治疗需根据病情的严重程度选择合适的方法。对于轻度的内痔疮,一般采用保守治疗,如调整饮食结构,多吃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保持大便通畅;便后温水坐浴,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可局部使用痔疮膏、痔疮栓等药物,起到消肿、止痛、止血的作用。对于病情较为严重,如痔核脱出频繁、出血严重、保守治疗无效的患者,可能需要考虑手术治疗,如吻合器痔上黏膜环切术等。
预防:保持良好的生活方式至关重要。要避免久坐久站,适当进行体育锻炼,促进胃肠蠕动;养成良好的排便习惯,定时排便,避免排便时间过长,一般控制在5分钟以内为宜;注意饮食均衡,少吃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多吃蔬菜水果,保持大便通畅;保持肛门周围清洁卫生,勤换内裤等。对于孕妇等特殊人群,由于孕期腹压增加等因素,更容易发生内痔疮,要特别注意定期产检,在医生指导下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如适当活动、避免长时间站立或坐着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