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膜炎是软脑膜炎症,病变在脑膜,病因有细菌、病毒、结核杆菌等,表现为发热、头痛、呕吐、脑膜刺激征等,脑脊液检查白细胞等有相应改变,影像学可见脑膜异常强化,治疗依病因用抗生素、对症等;脑炎是脑实质炎症,病变在脑实质,病因有病毒、细菌、真菌、寄生虫等,除发热头痛外有意识障碍等,脑脊液白细胞等有相应改变,影像学可见脑实质异常信号,治疗依病因用抗病毒等及对症支持,二者在发病部位、病因、临床表现、辅助检查、治疗原则均有明显区别。
一、定义与发病部位
脑膜炎:是软脑膜(包括蛛网膜和软脑膜)的炎症性疾病,主要病变部位在脑膜。
脑炎:是脑实质的炎症性疾病,病变部位主要在脑实质。
二、病因差异
脑膜炎:常见病因有细菌感染(如脑膜炎双球菌等)、病毒感染(如肠道病毒等)、结核杆菌感染等。例如,流行性脑脊髓膜炎主要由脑膜炎双球菌引起;病毒性脑膜炎可由多种肠道病毒等引起。不同年龄人群易患的脑膜炎病因有所不同,儿童可能更易感染某些病毒性脑膜炎相关病毒,老年人可能因机体免疫力下降更易感染结核性脑膜炎等。
脑炎:病因包括病毒感染(如单纯疱疹病毒、乙型脑炎病毒等)、细菌感染累及脑实质、真菌感染、寄生虫感染等。比如,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是较常见的病毒性脑炎类型;乙型脑炎由乙型脑炎病毒引起,主要通过蚊虫叮咬传播,在夏秋季高发,儿童相对更易感染此类脑炎。
三、临床表现区别
脑膜炎:典型表现有发热、头痛、呕吐,脑膜刺激征阳性(如颈强直、克氏征阳性、布氏征阳性等)。婴幼儿患者临床表现可能不典型,常表现为发热、拒食、哭闹不安、前囟饱满等。成年人患细菌性脑膜炎时,症状可能相对更典型,而老年人由于反应能力等下降,发热、脑膜刺激征等表现可能不明显。
脑炎:除了有发热、头痛等症状外,还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如嗜睡、昏迷等)、癫痫发作、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如偏瘫、失语等)。例如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患者可能出现精神症状、抽搐等表现;乙型脑炎患者常先有高热、头痛、呕吐等,随后迅速出现意识障碍等脑实质受损表现。
四、辅助检查差异
脑脊液检查
脑膜炎:脑脊液外观多呈混浊状,白细胞计数明显升高,以中性粒细胞为主,蛋白含量升高,糖和氯化物含量降低(细菌感染性脑膜炎常见);病毒性脑膜炎时,脑脊液白细胞计数可轻度升高或正常,以淋巴细胞为主,蛋白含量轻度升高,糖和氯化物一般正常。
脑炎:脑脊液白细胞计数可升高,以淋巴细胞为主,蛋白含量轻度至中度升高,糖和氯化物多正常;病毒感染性脑炎时,可能在脑脊液中检测到病毒特异性抗体等相关病毒学指标异常。
影像学检查
脑膜炎:头颅CT早期可能无明显异常,病情较重时可能出现脑膜强化等表现;头颅MRI检查可见脑膜异常强化等情况。
脑炎:头颅CT可发现脑实质内的低密度病灶等异常;头颅MRI对脑实质病变的显示更敏感,能发现脑实质内的异常信号病灶,如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常表现为颞叶、额叶等部位的异常信号改变。
五、治疗原则区别
脑膜炎:细菌感染性脑膜炎主要是选用敏感抗生素进行抗感染治疗,如肺炎链球菌脑膜炎选用青霉素等抗生素;病毒性脑膜炎主要是进行对症支持治疗,如退热、降颅压等;结核性脑膜炎需要进行抗结核治疗,遵循早期、联合、适量、规律、全程的原则。
脑炎:病毒感染性脑炎主要是进行抗病毒治疗,如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选用阿昔洛韦等抗病毒药物;对于细菌感染累及脑实质的脑炎,同样需要选用敏感抗生素抗感染;对于真菌感染或寄生虫感染引起的脑炎,则需要分别进行抗真菌或抗寄生虫治疗。同时,都需要进行对症支持治疗,如控制癫痫发作、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等。
总之,脑膜炎与脑炎在发病部位、病因、临床表现、辅助检查及治疗原则等方面均存在明显区别,临床医生需要综合各方面情况进行准确诊断和合理治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