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血左下腹痛可能由肠道炎症性疾病(如溃疡性结肠炎、细菌性痢疾)、肠道肿瘤(如结肠癌、直肠息肉)、肠道血管性疾病(如缺血性结肠炎)等引起,相关检查有实验室检查(血常规、粪便常规+潜血)和影像学检查(结肠镜、腹部CT或MRI),儿童和老年人患病有不同特点及注意事项。
一、可能的病因
(一)肠道炎症性疾病
1.溃疡性结肠炎
多见于中青年人群,病因尚未完全明确,可能与免疫因素等有关。患者主要表现为反复发作的腹泻、黏液脓血便,伴有左下腹痛,疼痛多为轻至中度的痉挛性疼痛,常于便后缓解。其发病与遗传易感性、环境因素等相关,例如有家族中有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的人群发病风险可能增加。
2.细菌性痢疾
多有不洁饮食史,由志贺菌感染引起。儿童和青壮年相对多见,主要症状为腹痛、腹泻,初为稀水样便,后转为黏液脓血便,左下腹痛较为常见,同时可伴有发热、里急后重等表现。志贺菌通过污染食物或水源传播,进入人体肠道后侵犯肠黏膜。
(二)肠道肿瘤
1.结肠癌
多见于中老年人,发病与饮食习惯、遗传等因素有关。左半结肠癌患者常表现为便血、腹泻与便秘交替、左下腹痛等症状,便血多为暗红色,量一般不多,与粪便相混。随着病情进展,可出现肠梗阻等表现,家族中有结肠癌患者的人群属于高危人群,需定期进行筛查。
2.直肠息肉
可发生于各个年龄段,腺瘤性息肉有一定癌变倾向。直肠息肉较大时可出现便血,多为无痛性便血,血色鲜红,有时可伴有左下腹痛,若息肉脱出肛门外,还可在排便时看到肿物。
(三)肠道血管性疾病
1.缺血性结肠炎
多见于老年人,常因肠道血管狭窄、栓塞等导致肠道缺血。患者可出现左下腹痛,伴有便血,便血可为鲜血、果酱样便等,病情严重时可出现肠坏死等并发症。患者多有动脉硬化等基础疾病,血管弹性降低,容易发生血管病变。
二、相关检查
(一)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
可了解患者是否有贫血、感染等情况。溃疡性结肠炎、细菌性痢疾等炎症性疾病患者常伴有白细胞计数升高,血红蛋白可能降低;结肠癌患者若长期慢性失血,也可出现血红蛋白降低。
2.粪便常规+潜血
可检测粪便中是否有红细胞、白细胞等。细菌性痢疾患者粪便中可见大量白细胞、红细胞及巨噬细胞;结肠癌患者粪便潜血试验多呈阳性;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粪便可见黏液脓血。
(二)影像学检查
1.结肠镜检查
是诊断肠道疾病的重要手段。可以直接观察肠道黏膜的病变情况,如溃疡性结肠炎可见肠黏膜充血、水肿、糜烂、溃疡等;结肠癌可见肿块、溃疡等病变;直肠息肉可直接看到息肉的形态、大小等。
2.腹部CT或MRI
对于肠道肿瘤的诊断有帮助,可了解肠道肿瘤的大小、位置、与周围组织的关系等;对于缺血性结肠炎,可帮助判断肠道缺血的范围和程度。
三、特殊人群情况
(一)儿童
1.病因特点
儿童便血左下腹痛可能多见于细菌性痢疾,多因食用不洁食物引起,由于儿童肠道功能相对较弱,感染后症状可能相对较明显,如腹泻频繁、脓血便明显等。
2.注意事项
儿童患病后需及时就医,避免延误病情。在检查和治疗过程中,要注意儿童的营养支持,因为频繁腹泻、便血可能导致脱水和营养丢失,要保证儿童充足的水分和营养摄入,同时要密切观察儿童的精神状态等,因为儿童病情变化相对较快。
(二)老年人
1.病因特点
老年人便血左下腹痛需高度警惕结肠癌、缺血性结肠炎等疾病。老年人血管弹性差,更容易发生肠道血管病变导致缺血性结肠炎;结肠癌的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升高。
2.注意事项
老年人身体机能下降,在检查和治疗时要考虑其身体耐受性。例如结肠镜检查前的肠道准备要温和进行,避免因过度腹泻导致电解质紊乱等。同时,老年人基础疾病较多,要注意所患其他疾病与肠道疾病的相互影响,如合并心脏病的患者在进行某些检查或治疗时需评估心脏耐受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