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息肉可分为炎性息肉、增生性息肉(非肿瘤性息肉,恶变几率低)和腺瘤性息肉(肿瘤性息肉,有恶变倾向)。通过胃镜检查和病理活检诊断鉴别,非肿瘤性息肉小且无症状可定期随访或根除幽门螺杆菌,肿瘤性息肉需尽早内镜下切除。儿童、老年人、女性及有基础病史人群患胃息肉各有注意事项,儿童恶变风险低、老人需评估全身状况、孕期女性谨慎处理、有基础病史人群要重视并控制相关因素。
一、胃息肉的分类及肿瘤性息肉的特点
1.非肿瘤性息肉
炎性息肉:多由幽门螺杆菌感染、胆汁反流等炎症刺激引起,一般较小,直径通常在1厘米以下,呈多发性,很少发生癌变。例如,有研究显示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患者中并发的炎性息肉,在有效根除幽门螺杆菌后部分息肉可消退。
增生性息肉:也叫再生性息肉,常见于胃窦部,可能与胃黏膜损伤后修复有关,一般体积较小,生长缓慢,恶变可能性极低。
2.肿瘤性息肉
腺瘤性息肉:是胃息肉中可能癌变的类型,根据组织学表现又可分为管状腺瘤、绒毛状腺瘤和管状绒毛状腺瘤。管状腺瘤较为常见,绒毛状腺瘤癌变风险相对更高。腺瘤性息肉通常直径较大,可单发或多发,若不及时处理,随着时间推移有发展为胃癌的可能。例如,一些长期存在的较大的腺瘤性息肉患者,经过病理随访发现部分最终发生了癌变转化。
二、胃息肉的诊断与鉴别
1.诊断方法
胃镜检查:是诊断胃息肉最主要的方法,通过胃镜可以直接观察胃内息肉的形态、大小、数量等,并可取病理组织进行活检,以明确息肉的性质是肿瘤性还是非肿瘤性。例如,在胃镜下可以清晰看到息肉是广基还是有蒂,表面是光滑还是有糜烂、溃疡等表现。
病理活检:病理检查是鉴别胃息肉是否为肿瘤的金标准。医生会从息肉上取少量组织,送病理科进行显微镜下观察,根据细胞的形态、结构等判断是炎性、增生性还是腺瘤性等类型。
2.鉴别要点
通过病理结果来区分,肿瘤性息肉如腺瘤性息肉在病理上可见肿瘤细胞的异型性等肿瘤相关特征,而非肿瘤性息肉则没有这些肿瘤细胞的异常改变。
三、胃息肉的处理及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处理原则
对于非肿瘤性息肉,如炎性息肉、增生性息肉,如果较小且无症状,可定期随访胃镜,观察息肉变化;如果有幽门螺杆菌感染,需进行规范的幽门螺杆菌根除治疗。对于肿瘤性息肉,如腺瘤性息肉,一般建议尽早在内镜下切除,以防止癌变。
2.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儿童:儿童胃息肉相对少见,若发生胃息肉,多为炎性或增生性息肉,一般恶变风险极低。但在诊断和处理时需谨慎,儿童胃镜检查需在麻醉下进行,要充分评估麻醉风险等。对于儿童胃息肉,若息肉较小且无症状,可密切观察,定期复查胃镜;若息肉较大或有症状,内镜下切除需考虑儿童的生理特点,选择合适的内镜操作方式。
老年人:老年人胃息肉发生率相对较高,且老年人常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等。在诊断胃息肉时要综合评估患者的全身状况,内镜下切除息肉时要注意操作的安全性,预防出血、穿孔等并发症的发生。同时,对于老年患者的胃息肉,无论肿瘤性还是非肿瘤性,都应根据个体情况积极处理,因为随着年龄增长,息肉发生变化的可能性增加。
女性:女性胃息肉的诊断和处理与男性无本质区别,但在一些特殊情况如孕期发现胃息肉时,需要谨慎权衡内镜检查及治疗对胎儿的影响,一般会先评估息肉的性质和患者的症状,若息肉无紧急处理指征,可待产后再进行处理;若息肉有出血等紧急情况,则需在充分评估风险后进行相应处理。
有基础病史人群:对于有胃部手术史、幽门螺杆菌感染病史、长期服用非甾体类抗炎药等人群,发生胃息肉的风险可能增加,这些人群在发现胃息肉时要更加重视,及时进行病理检查以明确性质,并根据息肉情况进行相应处理,同时要积极控制基础病史相关的因素,如规范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调整非甾体类抗炎药的使用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