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型H3N2流感由甲型流感病毒H3N2亚型引起,病原学有特点,流行病学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明确,临床有相应症状,诊断包括病原学和血清学检测,治疗分一般、对症、抗病毒治疗,预防可接种疫苗和采取一般预防措施。
病原学特点
甲型H3N2流感病毒属于正黏病毒科流感病毒属,病毒颗粒呈球形或丝状,直径80~120nm,有包膜,包膜上有血凝素(HA)、神经氨酸酶(NA)等糖蛋白刺突。该病毒对乙醇、碘伏、碘酊等常用消毒剂敏感;对热敏感,56℃条件下30分钟可灭活,紫外线和直射阳光也可灭活病毒。
流行病学特征
传染源:主要是甲型H3N2流感患者,无症状感染者也具有传染性。
传播途径:主要通过空气中的飞沫传播,也可通过被病毒污染的物品接触传播,比如接触被病毒污染的手再触摸口鼻等部位而感染。
易感人群:人群普遍易感,一般来说,儿童、老年人、孕妇、患有慢性基础疾病(如心血管疾病、糖尿病、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等)的人群感染后发生重症的风险相对较高。儿童由于免疫系统尚未完全发育成熟,更容易受到甲型H3N2流感病毒的侵袭;老年人各器官功能衰退,免疫力下降,感染后出现并发症的几率增加;孕妇感染后可能影响自身健康及胎儿发育;患有慢性基础疾病的人群,其基础疾病可能因流感感染而加重。
临床症状
感染甲型H3N2流感后,潜伏期一般为1~7天,多为2~4天。临床表现多样,主要包括发热、咳嗽、咽痛、流涕、鼻塞、头痛、全身酸痛、乏力等,部分患者还可能出现呕吐、腹泻等胃肠道症状。发热多为高热,体温可达39℃甚至更高,发热一般持续3~5天,但也存在个体差异。儿童感染后可能出现的症状相对成人可能更明显,比如高热时更容易出现惊厥等情况;老年人感染后症状可能不典型,如发热不明显,但可能出现精神萎靡、食欲不振等表现。
诊断方法
病原学检测:
核酸检测:采用实时荧光RT-PCR等方法检测呼吸道标本中的甲型H3N2流感病毒核酸,是早期快速诊断的重要方法,能在发病初期就检测到病毒核酸,准确性较高。
病毒分离:将呼吸道标本接种于鸡胚或细胞进行病毒分离,虽然是诊断的金标准,但操作复杂,耗时较长。
血清学检测:通过检测急性期和恢复期双份血清甲型H3N2流感病毒特异性抗体水平,若抗体滴度呈4倍或以上升高,可协助诊断。
治疗原则
一般治疗:患者需要隔离休息,多饮水,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对于儿童,要特别注意保持呼吸道通畅,及时清理口鼻分泌物等;老年人则要关注其基础疾病的控制情况,维持内环境稳定等。
对症治疗:高热时可给予退热治疗,儿童应优先选择合适的儿童专用退热药物,避免使用可能有不良反应的药物;咳嗽咳痰明显者可给予止咳祛痰药物;有鼻塞流涕等症状者可给予缓解鼻部症状的药物等。
抗病毒治疗:发病48小时内进行抗病毒治疗可减少并发症、降低病死率、缩短住院时间。对于符合抗病毒治疗指征的患者可使用抗流感病毒药物,但要严格掌握用药适应证和禁忌证,儿童使用抗病毒药物需谨慎评估。
预防措施
接种流感疫苗:接种流感疫苗是预防甲型H3N2流感最有效的措施之一。一般建议每年秋季接种流感疫苗,6月龄~5岁儿童、60岁及以上老年人、慢性病患者、医务人员、6月龄以下婴儿的家庭成员和看护人员等属于优先接种人群。儿童接种疫苗时要按照儿童疫苗接种的相关规范进行,确保接种安全和有效。
一般预防措施:在流感流行季节,尽量避免去人群密集的场所;外出时佩戴口罩,减少接触传染源的机会;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手,避免用手触摸眼、鼻、口;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均衡饮食、适量运动、充足休息,以增强自身免疫力。老年人要特别注意保暖,根据天气变化及时增减衣物,避免因着凉而降低抵抗力;儿童则要在家长的看护下做好各项防护措施,如正确佩戴口罩、勤洗手等。



